要說青島人的“秋日儀式感”,去中山公園看菊展一定是繞不開的主題。
10月18日,2025青島中山公園第41屆菊展正式拉開帷幕,展期持續至11月中旬。作為一項承載著幾代青島人美好記憶的傳統節會,每年菊展期間都吸引眾多市民來公園賞景。
中山公園是青島的第一座公園,建成于1901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都是青島人周末休閑、家庭出游、朋友聚會的首選場所。
歷經100余年,當時間來到2025年,青島擁有的各類公園數量,突破了1000這個整數關口。
青島,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從老城街角到新區通衢,從濱海沿線到山林深處,星羅棋布的公園宛如一顆顆綠色明珠,有機鑲嵌在城市肌理之中。
它們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休憩功能:既是城市的“綠肺”,凈化空氣、涵養生態;也是文化的載體,延續城市記憶、容納公共活動;更是生活的舞臺,重塑著城市空間結構,也悄然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
01
從單一功能到多元價值的變革??
青島人對公園的情感,由來已久。文中開頭提到的菊展所在地——青島中山公園,始建于20世紀初期,是中國最早的公園之一,1929年更名為中山公園,是幾代青島人共同的記憶載體。
作為一座丘陵城市,青島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精心建設了包括觀象山、觀海山、信號山、青島山、太平山、貯水山、北嶺山、嘉定山、煙墩山、樓山在內的十大山頭公園。
航拍視角下的青島宛如一座大公園。
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公園城市建設引領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范式應運而生。2022年,青島全面建設整治60個山頭公園,成為推動城市綠色更新的關鍵一環。
如今,青島1031個公園,已經逐漸融入青島市民的日常生活。這其中包括330個城市公園、687個口袋公園和14個森林公園。
與此同時,人們對公園的期待不斷提高,推動其功能從傳統的休憩場所,逐步發展為集生態、文化、社會功能于一體的復合空間,公園的定義正在不斷拓展和豐富。
如今,越來越多的特色公園涌現出來:
市南區無償獻血主題公園創新融合公共服務與休閑空間,打造集科普性、參與性、時尚性于一體的特色場所;
市北區四方機車公園將工業遺存轉化為藝術空間,舊設備、舊零件經藝術加工成為雕塑,讓歷史在新時代重獲新生;
嶗山區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則將文化小品與休閑設施結合,讓市民在游玩中學習分類知識……
空間功能的復合性也日益凸顯。作為榮獲過國際設計獎的“空中花園”,浮島公園不僅是一處休閑空間,也是一處交通節點,更是縫合歷史城區、延續城市文脈、激活城市活力的“黏合劑”。
青島街頭的眾多高品質綠色空間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許多游客甚至未察覺自己正置身公園之中——它已自然融入日常路徑,成為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更令人欣喜的是,公園的建設模式正悄然改變。今年5月初啟動的鄰里“微花園”建設活動,讓居民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從選址設計到營建維護,市民全程參與,真正實現了“我的花園我做主”。
02
從景觀美化到系統治理的探索
綠化景觀的價值遠不止于視覺美化,更在于其生態功能、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等更多價值的充分發揮。
近年來,每逢節假日,小麥島公園游人如織,成為青島熱門的休閑目的地。
這座面積僅0.157平方公里的小島,曾因生態退化長期閑置,如今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景觀提升與業態融合,已煥新成為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近年來,小麥島公園成為網紅景點。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感嘆:“草坪與大海相映,這里是青島將浪漫具象化的生動演繹。”
這樣的治理理念也體現在復合型公共空間的建設中。麥島路西側停車場公園作為青島首個“地下+地面+空中”三維綜合體,不僅有效緩解了周邊停車壓力,其地面打造的2萬余平方米濱海景觀更注重生態效益,巧妙融入了雨水花園等綠色基礎設施,實現了功能性與生態性的有機統一。
今年上半年,麥島路西側停車場公園投用,其“停車+公園+云橋”的設計,重塑了濱海空間的體驗模式。
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樣板工程,太平山中央公園與浮山森林公園已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的重要空間。
13.5公里的浮山防火通道(綠道)貫通連接市南、市北、嶗山三區,7.9公里的太平山環山綠道則串聯起中山公園、植物園、櫸林山公園等多個園區。
這兩座公園不僅承擔著城市“綠肺”功能——通過構建復雜的植物群落增強生物多樣性、調節微氣候、緩解熱島效應,更在設計中注重生態保護與休閑體驗的結合,配套建設彩虹棧道、大草坪等設施,并引入書店、飲品店等新業態,實現生態價值與生活品質的協同提升。
航拍太平山中央公園。
這種系統治理的探索,讓青島的公園建設超越了簡單的綠化美化,正在實現整體功能的提升。
今年,青島還提出常態化推進公園城市建設。錨定公園、綠道“互聯、互通、互動”、綠化植物“好看、好活、好養”、園林和林業設施“低成本、低維護、低碳”的目標,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由攻堅向常態化推進轉變。
03
從物理空間到生活場景的構建
公園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青島在推進公園城市建設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公園從單純的物理空間,逐步轉變為承載市民生活的豐富場景。
功能融合是其中的關鍵。
浮山全民健身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后,迅速受到市民的追捧。健身中心的建筑巧妙隱于山林之中,內部設有多個專業運動場館。
尤其是綠道連接線與健身中心屋頂的彩虹跑道相互貫通,形成了一條融合運動健身與生態觀光的復合型動線,實現了功能與場景的有機銜接。
“公園+”模式的持續探索進一步拓展了公園的服務邊界。深圳路體育公園、橙島時尚體育公園等通過場景融合、科技賦能與業態創新,成為吸引全齡人群的活力場所。
鳥瞰浮山全民健身中心。
這些公園不僅提供基礎健身功能,更延伸出賽事舉辦、社交互動、休閑消費等多樣化服務,展現出“公園+”模式所蘊含的廣闊經濟潛力與文化價值。
文化內容的注入為公園帶來持續活力。太平山中央公園舉辦的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歷時83天,不僅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更成為一次成功的城市營銷與文旅融合實踐。
截至閉幕,燈會累計入園人數達30萬人次,直接及間接拉動消費超過千萬元,彰顯出文化場景對城市消費的強勁帶動作用。
縱觀全球一流城市,從紐約中央公園到倫敦海德公園,從成都的公園城市實踐到上海的口袋公園建設,公園早已不僅是綠色點綴,更是城市競爭力、宜居性與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
夜色中,街角的口袋公園成為市民的歡樂空間。
公園正通過空間重構、功能復合、時間延展、需求串聯等方式,覆蓋晨練、午休、下班運動、周末休閑等全時段場景,承載休閑、運動、文化、消費等多重需求,融入市民生活的每一面。
從中山公園一朵菊花的綻放,到千余座公園的百花齊放;從歷史悠久的山頭公園,到街角巷尾的口袋公園,青島的“千園之城”建設,不僅是綠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向世界展示著一個更綠色、更宜居、更人文的青島。
記者|劉棟 編輯|趙笛???? 攝影|劉棟 梁超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