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3日訊 近日,青島大、小管島海上風電能源微網系統項目的風機設備生產正如火如荼進行,這是國內首個 V 型浮式風電機組。該項目的實施,將為青島深遠海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進行示范和積極地探索。
當近海資源開發逐漸飽和,海上風電的發展勢必走向風資源更豐富的深遠海。由陸地向海上風電拓進,由近海向深海風資源探索,由海上固定式向漂浮式創新,風電行業的新浪潮已然掀起。
“目前國內已建成的海上風電場采用都是固定式,固定式海上風力機其自重和工程造價隨著水深而大幅度增加,因此不適用于深遠海環境。”項目方山東藍谷風電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經理金軍說,漂浮式風電,被稱為下一代海上風電新技術,其應用將使可利用的海上風力資源擴大十倍。
海上風電能源微網系統項目位于青島大、小管島之間靠近大管島約2公里處,項目總投資約1億元,計劃在上述區域內建設6兆瓦海上漂浮式風力發電機組,機組擬采用VX型3兆瓦級雙機對轉增6兆瓦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水深約14米,融合海洋牧場。“V型風電機組整體重心較低,穩定性更好,防臺風能力更強,更適合深遠海。”金軍說,經過十多年研發,公司已成功研發出垂直軸XV型和V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世界領先、國內首創。
大、小管島共有島上居民220人,以海洋養殖和出海捕魚為生,由于島上缺電少水,居民絕大部分棄島到岸上居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距離岸邊只有幾公里的大、小管島成為旅游休閑的去處。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保護性開發利用小管島,打造海上花園。該項目通過在大、小管島建立能源站,保障島嶼能源微網的穩定獨立供能;結合風電浮體平臺海水養殖,保障島嶼一個月自我生存的食物供給;結合風能海水淡化系統,保障島嶼的淡水供應。
項目建成后,風力發電項年發電量可達1800萬度,年產值1170萬元,每年將節省燃煤5904噸,減排二氧化碳約 17946噸。同時,該項目將有力支持青島市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淡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透明”海洋的研究,為我國深遠海風電融合發展先行先試做出示范。(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濤)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