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醫院本部急診科醫生凌宗準。
腹痛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疾病。人吃一日三餐、五谷雜糧,很多人感到腹痛后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會歸罪于飲食不當。但疾病狡黠多變,如果起病怪異或疼痛異常,一定要及時就醫,切勿拖延觀望,更不要用業余視角挑戰專業判斷。
60歲的王先生,自訴平素身體健康,偶有胃部不適吃些嗎丁啉就能緩解。可是六月初的某天凌晨,他感到腹部疼痛不適,以為是哪口飯吃的不對犯了胃病,習慣性地吃上兩片嗎丁啉便又睡下了。可以往屢見功效的嗎丁啉這次卻不靈了,胃疼持續加重,甚至還出現了惡心、嘔吐。王先生一直忍到中午近11時,疼痛讓他滿頭大汗,家人撥通120將其送到了市立醫院本部急診科。 11時24分,小醫在急診科見到了面色蒼白、表情痛苦、強迫體位、腹肌緊張、全腹壓痛的王先生,他給小醫的第一印象就是肚子肯定有事兒。即刻開具全腹CT并標注“加急”字樣以免排隊延誤病情。不多會兒,家屬急匆匆趕來表示已做完CT,打開影像閱片系統,映入眼簾的是腸扭轉典型的影像特征——“漩渦征”,更要命的是王先生的腸系膜上動脈扭轉纏繞其中,腹腔已經出現滲出液。結合發病11小時的病史,王先生需要盡快手術,否則勢必大面積腸壞死。
小醫即刻撥通了病房的會診電話,告知會診醫生立刻前來會診。同時,開放靜脈通路補液進行抗休克、抗感染,完善術前準備,并告知家屬此病異常兇險,需爭分奪秒盡快手術。不到2分鐘,會診醫生跑步進入急診科,看到腹部CT即刻確認了小醫的初步診斷,當即和小醫前往病人床旁告知病情嚴重需要盡快手術。回想當時場景,我們都異常嚴肅、果斷并無半點猶豫。可出乎意料的是,王先生卻異常平靜,當即回絕了我們:“你們說的我聽懂了,我平時身體很好,一輩子沒啥大毛病,就偶爾有些胃疼,吃點嗎丁啉就好了。而且我兒子小時候得過腸套疊,灌腸后很快就好了,所以我不可能手術的,你們給我打上止疼針、灌灌腸、再打打消炎針就行了,實在不行了再考慮手術吧。 ”病人家屬也在一旁附和,表示不想做手術。接下來小醫和會診醫生輪番強調手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長達十多分鐘,但王先生依舊堅持己見,家屬則有所松動,表示會給兒子打電話,讓他來參與商討。約1小時后其子到場,年輕人很快明了了利害關系,勸服父親手術。然而固執的王先生就倆字兒:“不做。 ”小醫知道其中厲害,嗓門兒高了幾度:“您這個決定相當于一場賭博,賭贏了,保守治療成功頂多說明大夫水平太差,就知道嚇唬人做手術,我和醫院名譽上不好看;可是如果您賭輸了,全小腸壞死,這輩子就完了! ”小醫自覺義憤填膺的說辭總能打動病人的心,可王先生竟“刀槍不入”兀自躺在床上玩起了手機。又過去了一個多小時,王先生一家經歷一番思想斗爭,又決定留下手術。
下午3時許,病人終于進了手術室。打開腹腔的情景觸目驚心,滿視野都是烏黑壞死的小腸,切除后僅余不到1米。術后的王先生在ICU度過感染休克期,后轉入普通病房,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現已出院。萬幸的是王先生最終選擇了相信醫生,保留了近1米的小腸,嚴格控制飲食結構的情況下基本可以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可是,原本結局還可以更完美。小醫在此只想懇切地說一句:廣大醫務人員永遠是百姓健康的守護者,請相信我們的專業與實力,務必遵從醫囑,莫再要悔“青”的腸子為固執買單。
醫生釋疑
凌宗準:發育正常的成年人小腸約4-6米、大腸約1.5米。這套管道系統以腸系膜固定于后腹壁,游離緣規則排列于腹腔內行使消化、吸收、形成糞便排出代謝廢物的主要功能。但先天發育異常、乙狀結腸冗長并長期便秘、腹腔存在粘連等因素存在時便會引發腸道扭轉,腸扭轉與內疝、腹股溝疝嵌頓、腸系膜動脈栓塞等疾病均屬典型急腹癥,發病同心肌梗死、腦梗死類似,急促兇險,因為此類疾病發病時均存在動脈供血障礙,組織壞死風險以分秒計算。
另外,小腸是人體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如因小腸壞死而切除過多小腸,術后將會短腸綜合征,就是吃進去的食物沒有足夠長度的小腸來完成消化、吸收,甚至吃什么拉什么,病人不得不依賴靜脈輸液來補充足夠的營養維持機體相對正常的運轉。(青報全媒體記者 于波 實習生 李飛 )
責任編輯:單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