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2月23日第11版
“三進”:為“賦能”青島“穿針引線”
傳遞真實的基層心聲,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今年3月起開展的“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活動,為青島構建具有時代特征、市域特點、城市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提供了“試驗場”和“大舞臺”,同時也為青島未來的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民生基礎。而如何將青島日報各平臺上收集到的“三我”活動熱點、焦點問題進一步落實解決,助力青島在未來5年內突破發展、超越提升,是需要積極面對的課題。
在青島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勇擔連接南北、貫通東西“雙節點”的發展大勢之下,在“十四五”規劃發展宏偉藍圖即將徐徐展開之際,為切實踐行媒體責任,勇擔報業使命,11月中旬,青島日報正式推出了“三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以下簡稱“三進”)活動。本報記者帶著這些熱點話題走進基層,零距離接觸,在現場聆聽,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先后與市南區、市北區、即墨區和西海岸新區的100多位企業家、大學教師、學生代表、基層社區代表深入交談,吸納民間智慧,采擷發展思路,為青春之島添彩,為創業之城賦能。
這是一次近距離的“點子洽談會”,這也是一次與企業“心貼心”的“交心會”。
“三進”第一站,本報記者走進青島主城,與市南區、市北區和李滄區的企業家、小商戶進行交談。在市南區的網紅打卡地,就“三我”建議征集如何讓“游客流量”變為“產業留量”的熱點話題,本報記者與這里的資深商戶進行深度交談,傾聽他們對老城區未來如何提升文化品位、升級時尚特色街區的心聲。同一天,在市北區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本報記者現場聆聽這里多位企業家、獵頭公司代表意見與建議,零距離了解他們對人才定向培養、產才結合、引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良策。本報記者還前往位于李滄區九水東路的青島-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采訪了多個企業的管理者,就中小企業發展中可能遇到的融資信貸、行業監管、企業交流、業務海外擴展等問題展開“頭腦風暴”。
近日,本報記者再次啟程,來到即墨區青島樂都音樂谷,現場參觀了音樂谷多個項目,并與運營企業、入駐企業、文化團體、區文旅局相關責任人、轄區居民親切座談。座談會上,圍繞如何結合地域特有資源,發展音樂文化特色產業;如何讓區市文旅項目與大青島資源對接;打造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的同時,如何讓居民享受更多發展紅利等話題,各抒己見。同天,記者還進入西海岸新區東方影都融創影視文化產業園,與園區管理者、相關文旅企業負責人及周邊居民就影視產業發展展開交流,現場互動頻繁,火花頻現。
企業的發展,是青島發展的基礎,企業的振興,事關青島未來的發展大計。通過與駐扎在這里的創意企業、網紅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交流,我們感受其難處,體驗其期盼,希望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為青島經濟發展提供最新鮮的血液,激活青島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力”。
這是一次全方位的“基層吐槽會”,也是一次與基層居民“手拉手”的“貼心會”。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石。“讓老百姓心氣順”是基層治理的根本體現和治理精髓,也是青島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向、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基本體現。
“三進”活動中,本報記者走進嶗山區東城國際小區和城陽區王家盛世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現場聆聽居民代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意見與建議。圍繞居家養老、垃圾分類、充電樁設置、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問題,大家暢所欲言,建言獻策。
社區是城市最基本的細胞,也是觸角最豐富的所在。社區治理是讓老百姓感覺“方便、溫馨”的重要基礎。通過走進社區,記者采擷這里最微小,但又最真實、最生動、最有力的聲音,就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深入探討,加強互動,凝聚共識,形成合力,讓聽民聲、用民意、解民憂、紓民怨、聚民智、暖民心的鏈條一以貫之,使得民意最終成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力量。
這是一次高質量的“智慧賦能會”,這更是一次與高校師生“面對面”的“懇談會”。
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了城市的未來。前不久,青島一次性出臺六個重磅人才新政,響鼓重槌擂出了聚才、留才、用才的最強音。高校畢業生和在校教師團隊是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推動青島城市智慧發展的“助推器”。“三進”活動中,本報記者走進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與海洋資源與權益綜合管理、農業管理、文學與新聞傳播等專業的師生暢談,圍繞如何吸引更多畢業生留青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優化畢業生創新創業環境、助力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等問題,暢所欲言,全面互動。
和諧共生,同頻共振。基層蘊藏著城市發展的巨大潛能。通過“三進”活動,本報將從基層收集到的最鮮活的別樣“吐槽”和發展良策,通過合適的渠道反饋到相關部門,為上下全面互動“牽線搭橋”,為“賦能”青島“穿針引線”,讓帶著強大動能的智慧之源,推動城市實現更耀眼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