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根基,是體育事業發展的“根”與“魂”。近年來,城陽區加快推進“陽光城陽”建設,以培養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為核心,以體教深度融合為抓手,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競訓體系,構建起競技體育發展新格局,為體育事業“打牢”地基。
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獲得6金4銀,2018年第十八屆雅加達亞運會獲得3金1銀。近年來,為各級國家隊輸送運動員72人,第二十四屆省運會周期為青島代表團輸送212人,新的省運會周期已為市級各訓練單位輸送233人……如今,城陽區體教融合格局已成,競技體育發展碩果累累。

深化體教融合 增強工作合力
以“體教融合”為抓手,城陽區走出了一條體教資源共享、后備人才共育的競技體育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強化運動員就學融合。城陽區統籌全區教育資源,隨時保證區體校、“市隊區辦”“區市聯合辦隊”和駐城陽市級訓練單位運動員入隊就學問題,并且安排至全區5所實驗類優質學校,增強區體校辦學吸引力。
強化訓練設施融合。為彌補區體校室內運動項目訓練場地不足,城陽區借助7所學校室內訓練場館,采取錯時使用方式,開展排球、武術、攀巖等10個項目訓練。加大體彩公益金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支持力度,近三年,投入4000萬元對全區37所學校進行場地更新、設施完善。
強化學校體育基礎作用融合。堅持把學校體育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重要依據,城陽區每年開展一次學校體育考核督導評估;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嚴格落實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豐富大課間、體育節、軍訓活動形式,推廣武術、棋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健全多元體系 構建“大體校”格局
以體校為龍頭、42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7個市級訓練點、16個社會體育俱樂部為支撐,城陽區建立起多元化訓練體系,構建出“大體校”格局。
全面加強體校建設。城陽區把區體校作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師資保障,目前區體校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教練員18名,占比達到72%;優秀退役運動員16名,占比達到64%。近三年,累計投入505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更新提升訓練設施專業化水平;2019年投資5000萬元開工建設新體校。
實施青訓共同體工程。以足球、攀巖等9個運動項目為重點,在全區中小學實施“青訓共同體”工程。區體校在師資培訓、經費投入、競賽交流等方面,對共同體學校給予支持,每年輸送至市級訓練單位的運動員占區輸送總數的45%,形成校校都是訓練點、體育教師人人都是教練員的工作格局。
加強與社會體育俱樂部合作。城陽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健身券定點消費、提供場地支持等方式扶持俱樂部發展,利用16家社會俱樂部專業師資和優良設施,合作開展足球、游泳、跆拳道等10個項目訓練,拓寬了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渠道。

優化項目布局 提升綜合實力
近年來,城陽區運動項目競爭力穩步提升,2019年9個運動項目被列為“市隊二線隊”,攀巖被列為“市隊區辦”,武術和女子足球被列為“區市聯合辦隊”,區體校田徑、羽毛球等7個項目被評為青島市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一類基地……系列碩果的取得得益于城陽區優化體育項目布局,提升綜合實力。
城陽區鞏固發展青少年足球優勢項目。建成青島市最大的足球公園——擁有17片標準足球場的白沙灣足球基地,通過“市辦實事”建設學校籠式足球場地50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40名優秀退役運動員到足球重點學校帶隊。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校園足球參與率達100%,創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7所、特色幼兒園10所。采取“區市聯合辦隊”,實施中國足球發展基金“菁英計劃”,與巴西桑托斯足球俱樂部合作引進優秀教練團隊。
此外,城陽區還大力發展冰雪、攀巖等新興奧運項目,投入400萬元在兩所學校建設室內仿真冰場地,投入150萬元建設攀巖訓練配套設施。參訓選手在2019年山東省青少年攀巖錦標賽中獲得6金6銀4銅,金牌數、獎牌數和團體總分均為第一名,在全國少年攀巖錦標賽上獲得1枚銀牌,區體校還被授予“山東省攀巖項目后備人才基地”“全國攀巖項目特色學校”稱號。
完善競賽體系 放大平臺效應
自2011年啟動的“區長杯”系列體育比賽,如今已成為城陽區的品牌賽事。每年舉行足球、籃球、健美操等12項比賽,區、街道、學校和班級層層聯動,以學校為單位的參賽隊伍達到600余支,參賽學生數量達到20萬人次以上。依托“區長杯”各項賽事,城陽區創新青少年體育選材機制,在年齡設置、組別設置、項目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搭建了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選拔平臺。
青少年體育競賽呈“井噴”之勢,專業高端賽事同樣精彩紛呈。城陽區加強與專業機構、俱樂部合作,設立專項引導資金,每年舉辦“哥德杯中國”世界青少年足球賽、全國青少年籃球賽等高端專業賽事10余項,搭建起競技體育專業化交流平臺,發揮“檢驗訓練成果、提高專業水平”的綜合作用,助力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成長成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通訊員 劉藝璇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