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2月24日2版

開欄的話
光陰荏苒,轉瞬又是一年。在2020這極不平凡的一年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青島市迎難而上,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判斷形勢準確,謀劃部署精心;這一年,青島市全面對標上海、深圳,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加快推動創業城市建設,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全面起勢,付諸行動果斷,付出努力卓絕;這一年,一場場盛會“牽手”青島,國際客廳陸續開門迎客,“城市合伙人”紛至沓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獲評中國最具創新力會獎目的地、上榜“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城市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更強,心氣更順、更高。
四季交替變換,悄然中印刻下2020年輪,見證青島高質量發展的征程。年終歲末,手握這一份沉甸甸的耀眼成績單,更應回望走過的路,梳理這座城市過去一年的發展脈絡,唯有此才能更清晰地明確前進的路徑,積蓄前行的力量,才能在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的青島作為。本報現推出《難忘2020——“關鍵詞”里的青島記憶》專欄,與廣大讀者一起回眸與展望。
張大姐的“三份工”
關鍵詞 精準脫貧
故事背景:貧困戶張美英家庭在各級精準幫扶下實現脫貧增收
發生地點:即墨區靈山鎮索戈莊村
出場人物:貧困戶張美英、靈山街道扶貧辦工作人員劉嬌嬌、索戈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春蓮、青島聚賢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增賢
冬日里索戈莊村的早晨,被大集“喚醒”。22日適逢索戈莊集,一大早,村莊主干道興旺大道被擺攤和前來逛集的村民占得滿滿當當。

■張美英(左)檢查光伏發電項目。 張 晉 攝
65歲的張美英家便住在興旺大道上。推門逛集,張美英轉了幾個攤位,給上四年級的孫子陽陽買了5元錢的桔子,又買上了5元錢的香蕉。
“以前哪舍得給孩子買這些吃的,家里困難,一個硬幣得掰成兩半花。”回憶那段日子,張美英感慨道。因為老兩口獨自撫養孫子,張美英的老伴又患有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家里生活全靠張美英一個人種田支撐。平日里,張美英各種“不舍得”——沒有收入,家里種啥吃啥,從不買東西。以至于懂事的陽陽,從小沒有向張美英要過一樣吃的、玩的。
2014年,張美英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街道扶貧辦、村兩委來到張美英家,幫他們一家想脫貧的路子。考慮到張美英要照顧孫子和老伴的現實情況,靈山街道幫助張美英把家里的南屋裝修,開起了愛心超市,張美英有了第一份工作——超市由國際商貿城無償提供給張美英衣服等貨源,賣衣服的收入全部歸張美英。
這相當于“無本生利”。當張美英通過經營超市,時隔多年終于有了收入時,為生活所累的張美英的臉上也終于有了笑容。
讓張美英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年,對他們一家的精準幫扶一件接著一件——
張美英所在的索戈莊村,是省定貧困村。2016年,村里利用青島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建設了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項目設有一個扶貧專崗,主要負責項目的日常維護。村里把扶貧專崗交給張美英做,由此,張美英打起了第二份工,一個月收入五百元;
陽陽上學后,學校不但免除了他的學雜費和飯費等生活費,還為他提供每年五百元錢的生活補貼;
2017年,村里利用山東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建起了六個扶貧大棚并出租給青島聚賢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當年就產生了收益。平日里,大棚優先雇傭貧困戶工作,張美英在大棚找到了自己的第三份工,每天可獲得50元的工資;
……
“如今,我們家一年收入有三萬多塊錢。”張美英告訴記者。把從集上給孫子買的水果放回家,張美英走出家門,依次查看了興旺大道和村廣場的幾處光伏逆變器是否正常工作。確認正常后,張美英騎車來到村南的扶貧大棚,給大棚中種植的西紅柿掰茬。
“張大姐,忙著呢。”上午十點半,靈山街道扶貧辦工作人員劉嬌嬌、索戈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春蓮和青島聚賢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增賢來到大棚,和正在埋頭掰茬的張美英打招呼。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劉嬌嬌告訴張美英,作為“脫貧不脫政策”的張美英家庭明年還將繼續享受扶貧政策,以保障家庭持續增收。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張春蓮告訴張美英,明年,村里還將利用項目收益,把村莊未硬化的地面統一硬化,進一步提升大家的居住環境。
“在平時工作中,雖然因為身體、年齡的問題,貧困戶不如青壯年出活。但是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很高,工作盡心盡力。”青島聚賢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增賢說,看重貧困戶的這股勁頭,他保證只要貧困戶有工作需求,他都第一時間滿足。
“我常和孫子說,要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張美英告訴記者,正是有了在困難中政府的幫扶和社會的援手,他們家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對以后的生活,也有了更大的底氣和更多的期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晉 實習生 徐 鋒)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