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秦帝國最后一部作品,《大秦賦》一播出就受到了諸多歷史迷的期待,可謂是萬眾矚目。不過很顯然隨著劇情播出,眾人也看到了這部劇中的短板,那就是改編后的劇情,有些崩壞跡象,甚至好好的一部歷史大劇,都成為了雷劇。
嬴政人設變成傻白甜
熟知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殘暴的君王,而他之所以能夠實現六國統一與他的“暴政”離不開關系。但是,在《大秦賦》的改編之下,嬴政卻變成了傻白甜,前期軟弱無能,被趙姬和呂不韋壓榨,后期更是心系百姓,將六國統一的愿望歸因于是想讓老百姓溫飽。這樣的一代明君,不知道編劇后期將如何為他的焚書坑儒給出合理解釋。
想必編劇是想將嬴政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但是卻因此忽略掉了歷史。少年嬴政還能夠看得出他血氣方剛的性格,行為處事極其霸道,在母親被伶人公眾羞辱時,即使父王子楚在場,嬴政仍然將伶人一劍而殺,十分霸氣。但是在正式加冕為王之后,張魯一飾演的嬴政卻突然變成了傻白甜,過度依賴趙姬,過度依賴呂不韋。
在發現趙姬和嫪毐私通,嬴政來到趙姬宮中,看到兩個孩子后,甚至露出了非常溫暖的笑容,將兩個孩子抱在懷里,讓人忍不住大呼看不下去。
歷史劇變狗血宮斗劇
嬴政的人設與后期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完全不相符。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嬴政都一副懵懂無知且單純的表情,對待一些朝臣大事沒有自己的獨斷。而后期更成為了狗血宮斗劇,劇情主要圍繞著趙姬發展。距離一部歷史大劇的距離越來越遠。
在歷史中,趙姬是臭名昭著的太后,不但與呂不韋、嫪毐私通,并且還促使了反叛,而改編后的劇中,趙姬卻成為了一個性格剛毅、行事果斷,勇于追求愛情的女子,所作所為皆有情可原。
與嫪毐生下兩個孩子是被蒙蔽,將權力交由嫪毐為了所謂的愛,后期一系列事情的發生皆身不由己。劇中的趙姬在編劇的塑造下,成為了一個頗有權勢謀略的女子,在朝中大臣中也非常有威嚴,在有人阻止嫪毐獲得軍事支持時,她直接一聲令下將大臣其廢為庶人,卻無人敢出聲阻止。
作為一部古裝劇,《大秦賦》的服化道還算可圈可點,但是對于沖著它是一部歷史劇而觀劇的觀眾而言,前期看時或許會覺得精彩,但是隨著后續劇情發展,難免會覺得有些接受無能,因為劇情和人物人設早就遠遠偏離原本歷史。
歷史劇并非不可以虛構情節,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將歷史改得如此徹底,且不符合邏輯。畢竟歷史劇還是要尊重歷史,夸大要有度,改編也要有底線。(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記者 單蓓蓓)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