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峽山水庫,“齊魯第一庫”,是濰坊市的主要水源地和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牽手黃河長江,滋養千里沃野。
今年是峽山水庫建成60周年。從1958年誓師開工建設,到安瀾、發電、供水的功能轉變,在建設者和一代代守護者的奉獻中,峽山水庫走過了厚重的一個甲子。
飲水思源。因水而立、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因水而富的峽山區堅決奉行綠色發展理念,創新實踐“兩山”理論,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一路高歌。如今再瞰這一灣庫水,青藍碧透,一派生機。
興利除弊,難忘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深秋時節,峽山湖畔,水光瀲滟,魚躍鳥飛,浩渺水庫猶如一顆明珠閃耀濰坊東南,涌動的生命之源正孜孜不倦地哺育著一方土地。
緣于對水的“渴”望,2019年11月,省政府在濰坊市新建成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工程,將黃河水、長江水調入峽山水庫作為戰略儲備,實現黃河水、長江水、當地水的有效調配,輸送膠東調水干線,每年向濰坊、青島、煙臺、威海等地供水數億立方米,從此,青煙威濰不再喊渴。峽山水庫由此也不再是一座傳統意義上的水庫,轉而成為山東水網的一個重要節點,與山東半島緊密相連。
峽山水庫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總庫容14.5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53億立方米。以水為脈,交織成網,覆蓋濰坊市主城區及寒亭、坊子、濱海、高密、昌邑、峽山等縣市區,300余萬人共飲一湖水。
可誰能想到,眼前舉足輕重的峽山水庫是60年前10萬民工靠肩挑手抬,用一擔擔、一筐筐、一車車土堆積起來的。
峽山水庫位于濰河中游,濰河作為濰坊市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被譽為“濰坊的母親河”。然而,歷史上的濰河由于得不到治理,頻繁決口,泛濫成災,中下游群眾深受其害。據史料記載,濰坊市從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到1949年的348年間,發生過水災118次,平均2.9年遇一大水災。局部水災,年年皆有。
洪澇成災的同時,濰坊因受氣候影響,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歷史上毎遇大旱,便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連年大旱,五谷不生,樹林枯死,蝗蝻遍野,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至四方,子女販捎於外省,殘朽者骨肉相食,逃亡者死至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煙鮮少。”史料記載。
解決濰河水患并破解干旱困局迫在眉睫!1958年,當時的昌濰地委決定修建峽山水庫。本著“誰受益、誰修建”的原則,由庫區周邊的昌邑、安丘、濰縣和高密民工“出夫”參加修建。
“當時生產資料相對匱乏,石頭都是一點兒一點兒用大筐背上來的,有的是靠手推車。”如今,遙望這座宏大水庫,耄耋老人于召洪至今仍記得參與水庫建設時的艱辛,耳邊似乎還響起機械的轟鳴聲和齊心協力的打夯聲。
在峽山水庫史料展覽館內,通過展陳介紹,我們仍能想象當初雖艱辛但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縛住蛟龍,腰斬濰河”,工地上醒目的八個大字,給大家以無窮力量。“當時干部民工都很拼,人人爭分奪秒,個個干勁十足。為了趕進度,實行三班倒,當時提出了一個口號就是‘夜戰峽山’。”據當時參加水庫修建的盛永治回憶,到了晚上,工地上燈火通明,遠遠望去,像一座不夜城。為了鼓舞士氣,在各個工段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出臺了各種獎勵政策。
在大干快上、爭創一流的熱潮中,涌現出許多勞動模范。其中,昌邑卜莊營的模范事跡被拍成電影紀錄片《峽山水庫帥旗飄》,在全國放映,影響很大。
歷經6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從1958年11月開始,到1960年9月,聞名遐邇的峽山水庫基本建成,當年蓄水。從建成蓄水到除險加固再到增加興利庫容建成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工程,彈指間峽山水庫走過了60個春秋。
擔當作為,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
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
2008年,濰坊市以峽山水庫為中心,將周邊分屬昌邑、安丘、高密、諸城四縣市的部分村鎮合并成立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峽山區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保護一湖清水作為第一要務,矢志不渝。
為實現庫區漁業資源和水庫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峽山區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對環水庫100公里地段全部實行圍網封閉。“水庫圈起來后進行增殖放流,2008年以來共投放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3.76億尾,既凈化了水質,又改善了漁業結構。”峽山水庫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姜言山說。
保護水源地是峽山的立區之本,峽山區給生態保護劃定了一條清晰的紅線,不要冒煙的企業,不要帶污染的GDP,所有與生態保護相悖的污染企業一律關門停業。
一家規模較大的焦化廠,每年納稅超過3000萬元,是當時全區最大的稅源,再加上其上下游企業的稅收,達到6000多萬元,峽山區于2012年毅然關停了這家焦化廠。據統計,因關停企業而減少的稅收相當于峽山全年財政收入的70%;拒批的涉污企業,總投資額也有100多億元。
堅決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峽山水庫成立聯合執法大隊,由水政漁政監察大隊、峽山公安分局特警大隊水庫中隊、水質監測管理科和峽山水庫環庫保潔大隊4支隊伍進行常態化巡邏值守,負責日常水面管理、沿庫秩序管理、水質安全管理和環庫保潔管理,防止非法捕撈、非法種植、排污等污染水體行為。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大力開展“清河行動”,嚴厲打擊涉河違法行為。
采訪中,剛剛巡湖歸來的水政漁政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宋泉梁告訴記者:“我們現在8個人分兩組兩班倒,24小時巡邏值守,對于垂釣、游泳、放牧等行為一經發現立即制止,同時及時清理庫內非法網具。”
除了人防、物防,技防也很重要。走進峽山水庫環湖視頻巡防中心辦公室,眼前的大屏幕由12個視頻監控影像屏幕組成,循環播放著實時情況,三名工作人員正專注地看著監控錄像。
峽山水庫管理局工程技術科副科長王玉良介紹,他們投資1100余萬元建設了峽山水庫視頻監控系統,設置環庫監控點105處,對水源地進行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監控管理。
造林綠化可以涵養水源,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峽山區以環湖、沿河為主,大力實施“綠滿峽山”戰略和“三年生態提升”計劃,全區共造林1.5萬余公頃,恢復濕地2000余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7%,先后摘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等綠色“招牌”。
漫步峽山湖畔,清風吹拂,水鳥翩翩,近距離感受碧水藍天,讓人心曠神怡。在王家杭橋兩邊的水面上生長著茂密的植物,見記者不解,峽山水庫管理局水質監測科科長譚好臣連忙介紹,這是一項新的凈化水質技術措施——生態浮島。“主要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去年6月,總投資460萬元的生態浮島凈水試驗項目建設完成,安裝水面浮島2萬平方米,種植水生植物黃菖蒲、千屈菜各1萬平方米,目前水生植物長勢良好。
加強水源保護,加大環境治理,一道道生態屏障高高豎起后,峽山水庫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
將保護進行到底!今年3月,省政府調整峽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對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加以明確;12月,濰坊市政府啟動總投資26.51億元的峽山水庫戰略水源地水質提升保護工程,建成后可從根本上解決峽山水庫及下游河道水質安全威脅,確保供水安全。
水清城綠,“兩山”論里奏響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2015年,山東省政府批準設立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是山東首個以生態命名的開發區。
491平方公里的峽山區,擁有144平方公里的峽山水庫,3333公頃的生態濕地和45%的森林覆蓋率,全域負氧離子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3000多個,空氣質量高于世界衛生組織“空氣清新”標準的兩倍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有“半島綠肺”之譽。
水潤峽山,良好的生態是最美底色,為峽山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著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峽山區瞄準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有機農業是一種能促進環境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優質的有機產品一直是市場上的寵兒,但它也有著近乎嚴苛的標準,被許多人稱為“現代農業皇冠上的明珠”。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良好的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稟賦為峽山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峽山是生姜主產區,以有機大姜產業為例,目前,峽山是全國唯一的無土有機姜種植地,現有有機姜86.1公頃。從2014年開始,通過不懈的科研攻關,有機姜從最初的畝產800斤到現在畝產6000斤。
“普通的大姜每公斤賣20元,我們的有機生姜在電商平臺可賣到近百元。”在峽山區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負責人孫建濤最近幾天正忙著采收有機姜。
園區大棚內配置了物聯網設施,自動檢測營養、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可自動施肥、澆水等,大姜免噴灑藥物且無病蟲害,廣受市場歡迎。“未來產業園將帶動更多農戶進入有機姜產業鏈條。”孫建濤表示。
從傳統姜種到脫毒姜苗,從傳統土田到基質栽培,從傳統人工種植到智能大棚種植,有機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實現了顛覆性變革,正在打造面向全國的有機生姜和脫毒姜苗供應基地。
作為濰坊市有機農業的聚集地,去年,峽山區提出了建設“三個一萬畝,打造地域品牌”的命題,在全區推廣發展有機菜、有機姜、黑木耳三大農業特色產業,打破農民增收瓶頸,推動峽山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幾年,有機農業在峽山蓬勃發展,華以、優渥、新和盛、神州姜窖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加速崛起,脫毒姜苗育繁推中心、興峽高效農業示范園、峽耕番茄小鎮等重點項目先后落地,峽山區成功舉辦了兩屆峽山湖有機產業國際論壇。目前,全區建成有機農業園32個,有機種養基地1.5萬公頃,有機魚共有8個品種通過認證、認證面積達到1.5萬公頃,注冊有機產品商標20個,認證有機產品120多個,20個蔬菜品種通過歐盟、美國有機認證,10種產品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生態原產地產品,實施“全民艾健康”行動,被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授予“世界艾灸之都”。僅現代高效農業一項,峽山區農民年增收3億多元。
如今,這里擁有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三塊金字招牌,是全國唯一一個“三區”共建的國家級示范區,今年又以全省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山東省優質生態農產品基地,是全省唯一以農業項目入選的地區。
因湖而生,由綠而興,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讓峽山成為綠色、高端產業集聚的理想之地,現代高效農業、高技術產業、醫養健康產業、金融產業、文化旅游教育產業持續膨脹,一條“峽山路徑”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寬。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峽山產業變“輕”變“綠”,好生態帶動好產業,好產業反哺好生態,畫卷之上,一個個現代化高品質小區拔地而起,商超、醫院、學校、公園等公共服務項目日臻完備,綠水青山間,峽山人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生態的“甜頭”惠及越來越多的人,隨著綠色城鎮的快速崛起,峽山區漸成“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宜居宜業之地,已經連續多年承辦國際鄉野馬拉松賽、世界華人網球賽、金風箏微電影大賽等國際賽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高水平轉化使峽山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2.92億元、2615萬元、3587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41.79億元、2.32億元、23804元,分別增長了2.23倍、7.87倍、5.64倍。
今年,峽山區上榜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這也是濰坊市首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十年風雨兼程不忘初心,一甲子歲月如歌砥礪前行。在峽山水庫,生態藍圖一繪60載的堅守與擔當無處不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帶來生機無限……(濰報全媒體記者 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