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缺愛,所以過度依賴
最近我朋友離婚了,是她老公提出來的。
他提離婚的時候和她說,她的過度依賴讓他有窒息的感覺。
我知道朋友一直很依賴她老公,就連家里想要換桶裝水的事,她都要打電話給老公,問他這次要換什么牌子。
而那次她老公直接掛斷了電話。
可想而知,一次次類似的事情都加劇著她老公對她依賴的不耐煩和恐懼,最后選擇了結束。
我朋友也知道自己的依賴,但她害怕失去他,因為遇見了他自己才能遠離那個冷漠且重男輕女的家庭。
她有一個弟弟。在她的認知中,家里不富裕,所以從小也懂省吃儉用。
結婚時父母給了她一點錢做嫁妝,她非常感激,后來自己賺了錢,也時常給爸媽買禮物。

后來她弟弟要結婚了,她的父母突然拿出了很多錢給他弟弟全款買了房,還買了一輛跑車。
她覺得很受傷。
她一直知道父母偏愛弟弟,因為她買禮物的時候,父母總是理所當然地接受,還時常提醒她要感激曾經給她的嫁妝錢。
而他的弟弟偶爾買點吃的回家,父母就非常開心,到處夸她弟弟懂事,孝敬父母。
直到弟弟結婚她才知道,原來他們家條件一直都還不錯,只不過在父母眼中,錢都不值得花在女兒的身上。
她曾說,結婚后就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老公。
老公給她的愛,是她從父母那里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所以她很珍惜,但每天都害怕這一切會結束。
只不過,父母愛的匱乏,無法輕易從其他人身上被彌補。
她對伴侶的期待,反而變成了對方的壓力,讓對方無力承擔。
02
缺愛,所以不惜一切索要愛
像朋友這樣從小缺愛的孩子,他們會一直渴望有一個人,能夠給他滿滿的愛;
否則她們的內心就會一直處于匱乏中,會以各種方式索要愛。
他們會因為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愛,于是把情感需求寄托到其他人身上,比如伴侶,甚至是孩子。
有時候,一旦有人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失去理智,卸下防御,飛蛾撲火一般投入其中,最終很有可能為了得到愛而失去自我。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其實正好解釋了這一點。他認為人類的需求主要有七個層次,從基本需求,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前四層,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的需求,也被他稱為匱乏性需求。
它們是最基本的需求,當這些需求處于匱乏時,人們的心理能量就會集中于追求這些基本的需要上。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也就越會表現什么。
這是人們填補內心空洞和得到安全感的常見方式。
缺愛,其實正是歸屬與愛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尋找愛,得到愛”變成了他們人生的關鍵詞。
他們為了得到愛,可能學會討好,學會依賴,過度付出,還容易被感動。
但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期待很容易落空,于是沒有獲得愛和認可的痛苦很容易伴隨一生。
03
越是缺愛,愛情越坎坷
其實缺愛的本質是,人們缺乏對自己的愛和認可,所以渴望從外界尋求愛,以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
但缺愛者常見的幾種性格特質,卻一直在損耗著親密關系。
因為缺愛者不愛自己,所以他們也不懂如何去愛,他們的愛也很容易失去界限感。
a. 低自尊
缺愛很容易導致低自尊,而低自尊的人常常會發展出一些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
他們要么選擇回避,也就是不開始一段戀情,來避免被傷害的風險。
又或者選擇在感情中補償自己,他們可能閃戀閃婚,也有可能以順從和討好,來留住對方。
比如阿嬌,就一直被網友說是低自尊。她從小就被寄養在不同家庭里,很少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
私房照事件后,她不止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想結婚,想生孩子,想找到尊重自己的人。
但是她不忘補充說:“只要對方不介意我的過往,能包容我就行?!?/p>
后來她和賴弘國閃戀閃婚,婚后對老公的各種花邊新聞,都采取了包容的態度。

可見,阿嬌為了維持愛,放下了身段和要求,她卑微地只想要找一個不介意她過往的伴侶,包容他的一切。
但是不合適終究還是讓這段婚姻畫上了句號。
前幾天有媒體說阿嬌在采訪時說自己可能不會再考慮結婚了,大概是婚姻讓她明白,婚姻不是避風港,她只有學會放過自己,才可能得到幸福。
b. 渴望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因為缺愛,所以無比渴望愛,但他們總在期盼無條件的愛,希望對方能全心全意,無時無刻關注和照顧他們。
我有個好朋友畢業后經歷了4段戀情,最后都以對方提出分手告終。
在戀愛期間,她總是希望對方能第一時間回她消息,無論何時都要接她電話。
她希望對方每晚都向她“報備”去了哪里。
有時候男友不回她消息,她就會發很多消息,或者打很多電話給對方,直到對方回復她,安撫她。

她男友常常說她任性,但是她覺得,如果喜歡一個人,想要時時刻刻在一起。
她認為這是很正常的想法,而對方越來越不耐煩,一定是因為不愛她了。
但她沒有意識到,她對愛的渴望太濃烈,已經完全侵犯了對方的私人空間,這樣只會給對方帶來困擾,而不是關心。
有時缺愛的人也會想要在感情中找一個爸爸或媽媽型的人做伴侶,來補償童年的缺失。他們想要在關系中變成孩子,被無微不至的關懷。
但是,很少有伴侶能夠承接住這樣的期待,所以缺愛者很容易在感情中一次次受傷。
c. 缺乏安全感
缺愛的人還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為父母沒有能夠給他們穩定的情感支持。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于,他們會對伴侶缺乏足夠的信任,所以常常不停地試探,以確認對方是愛自己的。
他們非常害怕被忽略,或被拋棄,就像當時父母不關注自己一樣。
常常聽到有一些在感情中很“作”的女生,她們會凌晨讓男友幫她們去買零食,要求男人每天都要接她們下班,甚至動不動就以分手來威脅對方。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她們對另一半的“測試”,如果對方通過了,她們就可以確信對方的愛。
但當她們感到不安的時候,又會用新的方式來測試對方,直到對方筋疲力盡。
沒有安全感的人也常常會討好,或者是在感情中過度付出。
他們相信,如果他們無微不至照顧對方,時刻考慮對方的感受,那么對方就沒有理由離開自己。
但他們越想要,往往也越得不到。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感太多,足以讓對方窒息。
04
學會愛自己,才能療愈內心
想要從缺愛的困境中走出來,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學會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有句話說,你怎么愛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么愛你。
學會更加關注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評價。
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不必接受任何人的情緒。
承認曾經受過傷的自己,也承認自己內心的匱乏。
留意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是否有過度付出和依賴,或討好的行為,如果有,則停止它們。
其次,學會和過去和解,也學會和父母和解。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內心匱乏是由于父母沒有給你足夠的愛,你可能會恨他們。
這種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讓自己在里面沉溺太久。
對他們的恨意無法讓你前行,但是也不需要輕松的原諒。
與過去和解,是不再執著于過去,要關注當下和未來,把曾經的傷痛變成前行的力量。
嘗試將生活的關注點轉移到自身成長上,當你在生活中有了說了算的能量,也就更加能夠走出過去。

最后,你要培養愛的能力。愛是付出和獲得,愛是去愛和被愛。
學會享受關系中的親密和關心,學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學會關注雙方的界限問題。
缺愛的人很容易執著于索要愛,而忽略了自己帶給對方的壓力。
永遠學會留一部分的關注給自己,也留一些空間給對方。
當你的心被愛融化,相信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療愈。
詩人王爾德曾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當你確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你才真正能夠收獲愛。(魚花花/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認為這種缺愛的人該怎樣處理感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