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冬至,小寒、大寒接踵而至,北方逐漸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伴隨著一條接著一條的寒潮預警,城市的市民都在家中享受著集中供暖帶來的溫暖,與此同時,在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的今天,我省廣大的農村怎么辦?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今年年底前,濟南、淄博、濟寧等7個通道城市將實現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記者通過走訪青島市的多個縣區農村,看到“氣代煤”、“電代煤”、生物質等清潔取暖替代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青島市即墨區鰲角石村,87歲的李云智已經可以很熟練地操作燃氣取暖設備。
青島市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經過去年冬天的摸索,如今87歲的李云智已經可以很熟練地操作家中那臺意大利品牌的取暖設備。在鰲角石村,已有超過90%的農戶,像李云智一樣拆掉了柴火灶臺、扔掉了小煤爐子,改為使用天然氣采暖、做飯。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新下莊村村民楊寶龍,今年冬天扔掉了煤爐子,改為空氣源熱泵熱風機取暖。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新下莊村68歲的楊寶龍家里,用上了和李云智家不同的設備。幾個月前政府推廣“電代煤”,楊寶龍和兒子一商量,很快就報名安裝了一臺2匹的空氣源熱泵熱風機。用了快一個月,楊寶龍稱贊“這東西好用”:插上電源,拿來遙控器,設置好溫度,不一會兒客廳就熱乎了,再等一會兒,臥室和廚房也熱乎了,操作起來比電視還簡單。

在鰲角石村,已有超過90%的農戶,像李云智一樣拆掉了柴火灶臺,扔掉了小煤爐子,改為使用天然氣采暖、做飯。
截至目前,青島市已超額完成省今年下達的農村清潔取暖改造目標。2018年至今,青島已累計有近20萬戶農村居民完成了清潔取暖改造,告別了冬天買煤、生火、倒煙、嗆鼻的日子,實現了寒冷時節“無煤”也溫暖。
要做到農村清潔取暖100%全覆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記者采訪了解到,經濟性仍是影響農村居民取暖方式的關鍵性因素。這一問題解決不好,不少農戶便不敢放心、大膽使用新取暖方式。他們會選擇盡量少用或分時段使用,以保持與原先用煤取暖水平相當的支出,但這樣的取暖效果顯然只能差強人意。長此以往,“返煤”情況就有可能出現。
據李云智老人介紹,過去家里燒煤取暖,一個冬天準備1500元左右的煤炭就夠了。去年冬天第一次使用天然氣取暖,一個取暖季下來燃氣費是3000多元,比以前高出了整整一倍。

今年早些時候,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標企業正在為農戶安裝空氣源熱泵室外機。
按照青島市現行政策,對于“氣代煤”,市級財政對燃氣表以內管線改造費用和取暖用燃氣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用,按照1200元/戶的標準一次性獎補區(市);對于“電代煤”熱泵類采暖設備購置、安裝及電表以內管線改造費用,市級財政按照2000元/戶的標準一次性獎補區(市);對于參與清潔取暖工程并進行節能保暖改造的,市級財政按照2000元/戶的標準一次性獎補區(市)。此外,各區縣也還有相應配套資金和相關政策。
日常使用上,青島市嶗山區對“氣代煤”用戶按照采暖期用氣1.67元/立方米的標準補貼,每戶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最高補貼2000元;“電代煤”采暖用戶按照采暖期用電每千瓦時0.334元的標準補貼用戶,每戶每年最高補貼電量6000千瓦時,最高補貼2000元。
在政策補貼的推動下,清潔取暖改造的初裝和運行成本降低,成為更多農戶眼中“劃得來”的事兒。
推進農村清潔取暖,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要想把這件好事辦好,需要講究方法。不能使用強制手段,那工作怎么干?除了大力度補貼吸引、大范圍宣傳動員,記者發現,“黨建引領、黨員帶頭”是青島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改造的一大“法寶”。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