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一個沉甸甸的數字。
青島,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一年,上演了無數令人感動的瞬間:一召必應無畏逆行,青島援鄂醫(yī)療隊不獲全勝不收兵;關鍵時刻顯身手,青島好人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一次彎腰一把攙扶,小舉動讓文明城市閃閃發(fā)光……在不平凡的2020年,青島人用大愛與擔當譜寫的巨幅篇章,為這座青春之島增添了滿滿溫情。
觀海新聞(青報網)2020年12月27日起推出“青島2020網上感動瞬間”,回顧這座城市2020年帶給我們的感動。
今天推出第五期:《全民戰(zhàn)“疫”,“我先上”》
2020年年初,青島打響抗“疫”阻擊戰(zhàn)。
除了沖鋒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在各自崗位上用實際行動感動著我們。
他們的抗“疫”故事看似平淡,卻熱氣騰騰溫暖人心。
全民戰(zhàn)“疫”,“我先上”!
傳遞的是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和力量。
唐健:“再讓我選擇一次,還是會這樣做”
2020年1月,5歲的安安(化名)父母被確診新冠肺炎,
此時,親人都在外地,密切接觸者的安安需要隔離觀察并照顧。
如果是你,和對方不熟,在微信群里看到這個消息,你會怎么做?
愛心市民唐健告訴了我們答案——
主動聯(lián)系上孩子母親,承諾將擔負起居家隔離觀察期間照料孩子的重任。

左圖:唐健在酒店隔離。右圖:安安(化名)在唐健家中看書。
唐健很清楚將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接到家中照料對自己意味著什么,但是對孩子的憐愛還是超越了心中的恐懼。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會把安安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護。”唐健在微信里告訴安安媽媽。
居家隔離的第三天晚上,安安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唐健作為密切接觸者,也進入醫(yī)院進行醫(yī)學隔離觀察。
幸好,五輪核酸檢測下來,唐健健康無恙。
疫情猝不及防,你我相助守望。
黑暗面前,人性的光輝閃爍,照亮生的希望。
孟慶連:“我率隊抗擊過非典,這次還得讓我上!”
背著饅頭、炸魚、咸菜,拿著“請戰(zhàn)書”。

2020年正月初一一大早,64歲的城陽區(qū)老黨員孟慶連就趕到城陽區(qū)河套街道上疃社區(qū),加入到社區(qū)疫情防控工作隊伍。
孟慶連是上疃社區(qū)一名老干部 ,2003年曾帶隊抗擊“非典”。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
孟慶連主動給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打了電話,
“我率隊抗擊過非典,這次還得讓我上!”

入戶排查、登記居民信息、為定點居民發(fā)放口罩、發(fā)放疫情宣傳材料,
白班、夜班連軸轉,
……
哪里需要,
哪里就有這位老黨員忙碌的身影。
其實在青島,
還有很多像孟慶連一樣的黨員活躍在戰(zhàn)“疫”一線,
讓黨旗高高飄揚、黨徽閃閃發(fā)光、黨性熠熠生輝。
黃楊華:“疫情結束時,要親手為患癌妻子做一桌好菜”
經歷過非典,當過兵。
這是青島52歲的公交駕駛員黃楊華決定堅守運營一線的理由。
絕不耽誤正常運行,絕不需要特殊照顧。
這是一名退伍軍人的“硬核”擔當,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滿心愧疚。

黃楊華妻子2011年確診乳腺癌,目前生活已無法自理。
決定堅守公交運營一線后,黃楊華給妻子請了一名24小時陪護,而妻子對他的決定也給予理解和支持。
每天凌晨三點半,當妻子還在睡夢中,黃楊華已經悄然起身準備上班。
他說:“疫情結束時,要親手為患癌妻子做一桌好菜。”
“舍小家,為大家”,
載著青島市民每天出行的公交車,
在那個特殊的時刻,
也是載著我們,開往春天的希望。
吳曉東:“轉運定點醫(yī)療機構生活垃圾的任務,必須沖在前面,也必須完成好!”
防護服密不透風,穿上不到半小時呼吸不暢;
不透氣的褲管里,汗氣把鞋襪浸濕;
脫下安全帽和防護口罩,滿頭大汗;
焚燒廠卸料,即使戴著防護口罩也阻擋不了令人窒息的氣味;
……
這些都是吳曉東
作為一名青島市定點醫(yī)療機構生活垃圾轉運車駕駛員,
自2020年1月27日起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

每天5趟垃圾轉運任務,
每趟轉運時間約兩小時。
截至2020年10月23日中午1點,
共轉運垃圾2168車次、共計28764噸,轉運及時率100%。
這些沉甸甸的數字,
是吳曉東和專項組成員們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交出的戰(zhàn)“疫”成績單。
在抗“疫”的戰(zhàn)場上,
正是這群“特種兵”,
扛下了“戰(zhàn)疫”最后一道防線。
廉士芳:“我是黨員,我不能落后,我第一個報名。 ”
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章、別著紅黨徽,
市北區(qū)延安路街道明霞路社區(qū)居民廉士芳雖已75歲,
疫情發(fā)生后,她主動請纓,到社區(qū)報名參加疫情防控工作。
挨家挨戶摸排了解情況,到每個樓道張貼溫馨提示和防疫公告,協(xié)助社區(qū)做好消毒工作……
從大年初一開始,樓院里每天都能看到廉士芳忙碌的身影。

樓院卡口手動抬桿,人員、車輛進進出出,一天下來廉士芳胳膊都抬不起來;
每天戶外值班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有時手都凍僵了還要認真做好登記工作。
疫情發(fā)生初期,廉士芳和老伴姜士發(fā)從退休金中拿出一萬元現(xiàn)金交到社區(qū)書記王愛娟手里:
“王書記,我們不會轉賬,麻煩你幫我們捐贈給武漢吧,買些口罩也好啊。 ”
廉士芳總說,“干得越多,自己越開心 ”。
在社區(qū)防“疫”中,
“青島大媽”的身影隨處可見。
這一抹抹“志愿紅”,
是青島戰(zhàn)“疫”路上最美的風景。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
但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
當疫情突然來襲,
正是有無數普通人的堅守,
才讓人們在這特殊時期倍加溫暖。
一句,“我先上”
是青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最堅實的力量。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