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每一個酷暑,經過每一個寒冬,任秋風蕭瑟,你們讓每一條河道溫暖如春。河水可以結冰,你們的心腸如炭火般火熱;水勢可以漲落,你們的呵護如嚴苛的鐘表一樣穩定。守在每一個河灣,護住一個個灘頭,風塵仆仆,塵土污了你們風吹日曬的褲腳,而你們潔凈了所丈量的每一處河道。水流能沖刷走鵝卵石,卻沖刷不走你們堅守于此的足跡。 ”聽著這段“山東最美河管員”頒獎詞,50歲的大沽河即墨段河管員魯升先激動不已。近日獲此榮譽的他,已經守護大沽河32年了,“是榮譽,也是壓力,更是動力。 ”

魯升先已守護大沽河32年。
迎風“抗凍”排查火災隱患
凜冽的寒風在耳邊呼嘯,記者穿得嚴嚴實實,隨魯升先一起巡查河道。經歷了守護河道32年的嚴寒酷暑,魯升先在冬天經常不戴帽子和口罩,迎風走在岸邊,很“抗凍”。
35.5千米長的大沽河即墨段,以五沽河、流浩河這兩條支流為主,大大小小的河道有十多條。夏季五沽河最高水位深4米,流浩河水深2米。冬季五沽河水深2.5米,流浩河呈干涸狀態。夏秋防汛,冬春防火。即墨段目前有5名河管員,有的工作了兩三年,有的工作了十幾年,魯升先是其中工作時間最久的。這份在外人看來辛苦而單調的工作,對他而言是沉甸甸的責任和難以割舍的情懷。
公務車每開到一處河道,魯升先都需要徒步走上灘頭,用一雙“火眼金睛”尋找是否有火災隱患。 “養護公司有專業的滅火設備,我們一旦發現哪里有火災隱患,或者冒煙了,會馬上聯動。近期沿岸剛綠化種植了一些樹木,如果火一燒就會損失大量樹木。某些區域的護欄是無紡布生態袋制成的,也怕火燒,所以防火是非常重要的。河道里的雜草又密又厚,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設想。 ”魯升先用心投入到沿河消防設施的檢查中,帶頭做好防火保障工作,在排除火災隱患點的同時,還要深入附近村莊,對村民進行防火宣傳教育。

魯升先與環衛工人查找火災隱患。
汛期常加班保持警惕心
夏秋季節的汛期需要排澇泄洪,重點巡查河道水位和防護欄工程。 “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是山東半島河流的汛期,10月份根據氣象因素來確定是否延長汛期。只要是中雨以上的天氣,我們都要守在單位值班,今年夏季汛期降雨頻繁,需要開閘放水好幾次,同時還要蹲守防范偷沙和電魚的行為,在單位連住兩三天是常有的事。 ”魯升先告訴記者,每年汛期雨水增多,使大沽河的水量上漲,他的心也跟著懸起來。汛期清晨5時許,他就早早開始巡查工作,直到晚上6時許才結束,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
魯升先巡查河道時,經常發現有人電魚。有時候查獲一次電魚就能收繳50斤左右,以鯽魚和鯉魚為主。治水先治心。巡河時,魯升先會隨身攜帶倡議書、宣傳冊等資料,遇到沿河村民時,他會主動向村民講解愛護河道的意義,提醒大家不能向河道里扔垃圾,不能在河道里洗衣服或電魚,倡導村民自覺愛護河道、保護環境。
執法很辛苦也曾遇險境
“如今的非法采砂和前些年不太一樣。前些年是大型機械大量偷盜,如今多數是自家蓋房子用,用三輪車拉。 ”魯升先告訴記者,他們每次執法時不少于三人,相互有個照應。違法采砂者有時會反抗和逃逸,有時甚至會找來一群幫手圍堵執法人員。
2007年5月的一次執法,讓魯升先記憶猶新。當時,他和七名同事一起巡查河道,突然發現有大型裝載機和自卸車等設備正在挖土石方,非法采砂分子已經從河道內挖了200多立方米沙土。執法人員按規定查扣設備時遭到了阻撓,突然冒出來30多人,拿著棍子不斷恐嚇并包圍了八名執法人員。雙方僵持了兩個多小時,執法人員耐心勸說未見成效,不得不伺機報警。 “民警趕來解圍以后,周圍的老百姓特地過來問我們有沒有受傷,稱贊我們臨危不懼,當時我的心里感到很溫暖。 ”魯升先說。
今年4月份,魯升先和同事在河道內發現了非法采砂現象,被挖400多立方米。他和同事一起蹲守三個晚上都撲空了,在第四天晚上巡邏時才發現了目標。
“沽河衛士”一天走3萬步
從2011年注冊微信至今,魯升先的微信名字一直叫做“沽河衛士”。 “汗流浹背”是他河道巡查的常態,“風雨無阻”飽含他的堅持,“一絲不茍”是他的崗位準則,“碧水清波”是他長久的理想。魯升先笑著說,早些年他不知道工作一天能走多少步,只是覺得除了午飯時間外,在崗時幾乎馬不停蹄。如今手機有了計步器,他專門做了統計,一天差不多要走3萬多步。別看河道在一段時間內,每天看上去都是一個樣,但是每天卻可能面臨不同的大小隱患,絲毫不能馬虎和懈怠。即使感冒發燒時,魯升先也咬牙堅持在崗完成巡查任務。
“忠于職守,無私奉獻。干一行,愛一行。服從命令聽指揮,不管白天黑夜,隨叫隨到,任勞任怨。 ”“老魯不管什么時候總是能高度警惕,扎扎實實做好巡查工作,腦中緊繃安全這根弦,確保了每一次防汛、防火任務順利完成。 ”“能力過硬,成績突出。雖然年齡已經偏大,但是老魯堅持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不斷提高和強化業務能力。 ”這些都是同事們對魯升先的評價。 32年的河管工作,讓他擁有了一雙高度敏銳的眼睛。只要看一眼湖面,他就知道有沒有若隱若現的浮漂,水下有沒有非法設置的漁網;看一眼灘地的車轍,他就知道非法采砂分子的作案時間和逃竄方向。(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