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為搶抓數字經濟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加快推動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著力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1月4日,深圳制定出臺《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年)》。《方案》提出,到2023年,深圳數字經濟產業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推動深圳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數字經濟產業是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產業作為深圳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主要包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及其與各行各業融合衍生出的新興業態。
發展目標
到2023年,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推動深圳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市統計局口徑)突破1900億元,年均增速6.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市統計局口徑)突破9000億元,年均增速15.3%;軟件業務收入(工信部口徑)突破10000億元,年均增速10.8%;部分細分領域發展領跑全國。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23年,成功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和CAD、CAE、EDA等工業軟件,部分數字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建10家高水平研究院、實驗室、創新中心、攻關基地等新型研究機構和創新載體,源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支撐體系更加完善。到2023年,建成一批對產業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新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領域的高端展會論壇。加快建立數字經濟產業領域的標準規范和測試認證體系,提升標準化對我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引領力。
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到2023年,全市培育年營收超過50億元的龍頭企業15家以上,年營收超過10億元的重點企業70家以上,梯次型企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3個以上千億級細分領域產業集群,6個以上百億級細分領域產業集群,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12個重點領域予以重點扶持
(一)高端軟件產業。重點支持突破操作系統、云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套件等基礎軟件和CAD、CAE、EDA等工業軟件。完善基礎軟件產品生態,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領域基礎軟件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化,支持基礎軟件開源開發模式,鼓勵重點企業加大基礎軟件開源項目投入力度。
(二)人工智能產業。以大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為路徑,以構建人工智能基礎系統與開放共享平臺為支撐,以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為先導,以培育智能經濟體系為主攻方向,夯實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環節,發展無人駕駛、智能家居、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產品,推動人工智能特色應用示范,將深圳發展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和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三)區塊鏈產業。加強共識機制、數據存儲、網絡協議、加密算法、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等技術研發,支持區塊鏈底層平臺開發和開放,培育壯大區塊鏈技術開源社區,努力在區塊鏈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原始創新上帶頭突破、重點提升、搶占技術發展制高點。加強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支持推廣高并發、高吞吐、低延遲、高可靠性的區塊鏈示范應用,探索區塊鏈在智慧城市、數字政府、金融、民生、存證、數字產權交易、信用體系建設等領域的應用示范。
(四)大數據產業。重點支持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大數據行業應用等領域,促進大數據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發展。加快市場化數據共享,支持海量數據訓練資源庫、標準測試數據集、工具庫等行業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大力激發企業數據開放積極性,鼓勵企業將數據資源接入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平臺。大力推動政府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共用,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和應用,充分發揮數據資源要素新價值,支持寶安區建設廣東省政務數據治理試點單位。
(五)云計算產業。重點支持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領域,推動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種模式協同發展。
(六)信息安全產業。聚焦人工智能安全、大數據安全等新興技術領域,大力發展安全可靠軟硬件聯合系統及通用技術創新應用平臺;防火墻、威脅管理平臺、行為監控等邊界安全軟件;監測發現、追蹤定位等監測管理軟件;加強授權、登錄控制等訪問控制軟件;漏洞挖掘、入侵檢測等工控安全軟件;風險評估、安全測試等評測軟件。
(七)互聯網產業。重點支持互聯網生產服務平臺、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互聯網科技創新平臺等領域。
(八)工業互聯網產業。大力發展深圳優勢制造行業的工業核心軟件,支持高端工業軟件、新型工業APP的研發和應用,支持研發設計類、生產調度和過程控制類、業務管理類等工業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發應用,支持開展產業集群工業互聯數字化轉型試點。
(九)智慧城市產業。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政府引導、多元共建、全球合作的智慧城市發展新模式。
(十)金融科技產業。重點支持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的金融產品創新,為行業發展提供突破性的技術方案,同時形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金融免疫系統,支撐國家與地方金融系統精準決策和事前風險防控。構建數字人民幣應用生態,暢通數字人民幣應用體系,實現數字人民幣收付系統全覆蓋,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全拓展,數字人民幣支付模式全打通,支持羅湖區對數字人民幣進行全領域、全鏈路的試點和測試。
(十一)電子商務產業。大力培育電子商務發展新動能,持續擴大深圳電子商務內銷與外銷規模。加快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支持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功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建設。
(十二)數字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建設和推廣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文體設施智慧服務平臺等工程項目。支持數字內容原創研發,大力推動創意設計、影視動漫、新媒體及軟件游戲、數字出版等行業發展,加快建設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打造深港澳創意設計虛擬博物館,聯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品牌“世界櫥窗”。
9項重點任務
(一)提升科技創新引領能力。加快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臺建設,支持在未來網絡、高端軟件等領域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爭取國家級項目落戶深圳。
(二)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高舉鯤鵬技術路線,加快中國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和重點行業鯤鵬攻關基地建設,依托鯤鵬生態體系建設推動我市數字經濟產業加快發展,將深圳建設成為產業生態完善、核心技術領先、應用場景豐富、產業競爭力強的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全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的鯤鵬生態體系總部基地。
(三)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全面滲透和深度融合應用,推動智能制造裝備和生產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推動質量變革,提升制造業供給水平。推動制造企業開展工廠內網絡升級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進網絡協同制造、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促進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融合貫通,推動效率變革,提升制造業運行水平。
(四)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應用。將政府和企業管理過程中大量工作自動化,優化企業管理和服務業效率,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高地,不斷拓展供應鏈金融、智能倉儲、電商物流等新模式、新領域。
(五)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以“互聯網+”未來科技城等重大項目為引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園、數字經濟小鎮、數字經濟小微園區建設,提升協同整合、集聚創新能力。鼓勵骨干企業依托產業鏈加強上下游延伸,打造若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鏈。
(六)發揮數據要素核心價值。制定出臺深圳市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探索完善數據產權和隱私保護機制,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要素融通,深化“數字政府”改革,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模式。著力解決數據開發利用中的個人隱私保護、數據要素產權配置、數據安全管理等關鍵問題,保障數據主體的數據權利與數據安全。
(七)夯實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5G、NB-IOT、IPV6等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IPV6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率先建成全球領先的高質量、全覆蓋5G通信網絡。加快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試點建設,推動新型交換中心的試點進程,推進灣區通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爭取開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開展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試點。
(八)打造數字經濟公共服務平臺。集聚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需求,精準布局關鍵技術平臺、資源條件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等數字經濟產業通用型高層次重大平臺,構建創新型數字經濟企業全鏈條服務體系。圍繞重點產業基礎研究,搭建高水平關鍵技術平臺,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等,聚焦突破“卡脖子”技術。
(九)深化國內外合作與交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爭取推動深圳更多項目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專項實施方案,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依托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推動金磚成員國之間在技術創新、試驗驗證、應用示范等方面務實合作,打造未來網絡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