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家庭是傳承的載體,家風是傳承的靈魂。95歲的平度市南村鎮的抗戰老兵董成森,15歲參軍,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披荊斬棘、浴血奮戰換來戰爭的勝利。轉業后將功名雪藏,把“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作為家庭永遠的紅色家風。也正是受他的影響,一家四代出了15位軍人,接力獻身國防。2020年11月20日,董成森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南村鎮專訪董成森老人,為您講述這個軍人世家“家訓”背后的諸多感人故事。

電影《無問西東》里的一個場景:沈光耀犧牲后,鏡頭轉向沈家門匾,上面寫著大大的“三代五將”觸動了無數人。國難當頭,不容退卻,四代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如果不能安穩地活著,那就讓生命擲地有聲。
而在現實生活中,平度市南村鎮的抗戰老兵——董成森,也是這樣一個家庭。傾盡畢生滿腔熱情愛國擁軍,將紅色家風代代相傳,培育了一家四代15位軍人,組建了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齊聚的家庭“加強班”。

參加無數次戰斗屢立戰功
觀海新聞記者來到董成森老人家中看到,一個普通農家四合院收拾的井井有條,走進臥室內看到,墻壁上掛著董成森老人當年的戎裝照,還有多張大家庭的合影。而在堂屋的茶幾上,擺放著老人獲得榮譽證書和獎牌。見到記者前來,董成森熱情邀請記者坐下。記者注意到,董成森老人盡管已經95歲的高齡,但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提起當年的戰斗故事,仍然記憶猶新。
據董成森老人回憶,1927年,他出生在平度市南村鎮前雙丘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6歲時母親和弟弟被土匪擄走,父親被打成重傷。1938年1月,日軍占領青島。正隨父親在青島靠做苦力度日的董成森,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日軍規定:在青島,小男孩到了12歲就得上日本學校,管吃管住,畢業后去當日本兵。父親得知后堅決反對,便卷起鋪蓋帶著他連夜返回平度老家。父子倆生活沒有著落,無奈,11歲的董成森便給地主家放牛。

從小仇恨日本鬼子的董成森,常利用放牛的機會給八路軍傳遞情報,憑著機智勇敢,多次出色的完成任務。在與八路軍的接觸中,董成森漸漸地萌發了革命意識。15歲那年,他積極申請加入了八路軍,正式成為一名抗日戰士,跟隨部隊參加了濰縣戰役、青島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大小無數次戰斗,多次立功受獎。
董成森的腿上有一塊碗大的傷疤,那是1944年解放蘭底戰役時留下的,當時,董成森所在的部隊,受膠東軍區領導指示,要拔掉蘭底這個重要據點。但據點的優質裝備和碉堡式構造,易守難攻,戰斗打的非常艱難,為了掩護先鋒隊爆破小組,作為一名重機槍手的董成森架槍在側不停地射擊,一枚炮彈呼嘯而來,爆炸的碎片刺在他身上,當時感到天旋地轉眼前一黑,但是幾秒鐘后慢慢恢復,他不顧疼痛,拿起已經犧牲的戰友手中的炸藥包,沖向前方!勝利的號角吹響了,董成森卻因腿部失血過多,暈倒在戰場上……
蘭底一戰,董成森因表現勇猛,榮立三等功。

卸甲歸田將功名藏于身后
國之復興,夢之和平,漫天的和平鴿飛向廣闊蒼穹,1949年新中國成立。
23歲的董成森參加了開國大典,這是他銘記一生的榮耀。他說:“我是幸福的,我看見了最終的勝利!”但由于兩環之差他沒能進入受閱方隊,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新中國成立后,董成森被送到徐州干部培訓班學習。畢業后,部隊轉隸空軍編制,他擔負起修建機場的任務。幾年間,濰坊機場、高密機場、文登機場,留下了他默默奉獻的足跡。1960年,國家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建設。在物資極端匱乏的歲月里,董成森脫下軍裝,放棄了大城市生活,放棄了干部身份,毅然選擇回鄉務農,用雙手撐起一個子女七人的家,用勤勞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深藏功名,用行動堅守著中國軍人的信念。許多人不理解:一個人奮斗了這么多年,不就是為了讓家人脫離農村,在城里有個好的生活嗎?董成森不這樣認為,他說:“當初打鬼子、打老蔣,為的是普天下的窮人翻身得解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F在國家經濟困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老兵,理應帶頭響應國家號召,做出表率?!彼米约旱男袆颖磉_了對黨和國家的赤膽忠心,同樣也在自己的七個兒女心中埋下了紅色的根。
回村后不久,董成森便被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面對因饑餓而面黃肌瘦的鄉親,面對因干旱少雨莊稼歉收的窘迫,董成森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打機井、修水利,讓村里的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確保糧食豐收。他積極鼓勵群眾開展養殖業,種植花生、圓蔥、西瓜等作物,壯大了集體經濟,讓前雙丘村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就這樣,董成森在村支書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

一家四代人傳承紅色家風
1970年大兒子要考師范,董成森緊急召開了家庭會議。他對七個兒女說:“有國才有家,你們作為董家的后代,必須首選去當兵。保家衛國就是我定的家規?!辈涣暇褪窃诮o大兒子填報入伍申請時,他卻無意中暴露了身份。第二天,縣人武部領導就登門看望這位回鄉務農的老八路。見他們一家9口人生活困難,董成森的腿部又有殘疾,主動提出為他評殘,但卻被董成森婉言謝絕了。
董成森說:“一起參加革命的許多同志都犧牲了,有的連姓名都沒留下,你看我不但活了下來,還有一大家子人,知足了?!庇谑牵瑘詮姷亩缮纸o孩子們加了一條家規:不貪功,不向政府伸手,始終保持勞動者的樸實本色。
當大兒子董希祥穿上軍裝的那一天,董成森在家里正屋的西墻上大筆寫下了“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十個字。他鄭重地穿上當年的軍裝,小心翼翼的帶上軍功章,和兒子董希祥在大字前留下第一張合影。
孩子們從父親堅毅的眼神中讀懂了一位軍人的崇高信仰,紅色家風毅然在每一個人心中萌芽生長。接著,二兒子董希云、三女兒董新香、孫子董玉琦……每一個通過入伍審核的董家人,都要在穿上軍裝的那一刻到寫有“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的墻壁前與董成森一起照張相,并帶在身邊。
受董成森影響,長孫董玉琦1998年入伍。在部隊期間,他榮立過三等功兩次。2008年從濟南軍區聯勤部轉業到平度市蓼蘭鎮黨委后,他成為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參與組織了多次重大活動,獲得過“平度市3.15重大火災工作先進個人”和“青島市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尤其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從正月初一接到行動指令后,他立即召開會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并與村干部一起設卡執勤,全力以赴投身到抗疫防控戰中。在村里防控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他還和經貿辦的同志們一起奔波在轄區企業之間,走訪了解企業開工情況,檢查企業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工作,幫助企業人員返崗,協調防護消殺物資,解決企業復工復產存在的困難。面對疫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曾經的軍人的初心和使命,彰顯了紅色傳承的力量。
1990年,董家的第四代,董成森的曾外孫宋杰出生。和所有董家人一樣,宋杰是聽著太姥爺的故事長大的,他從小就喜歡把軍裝穿在身上,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伴L大后,我終于成了你?!?010年,20歲的宋杰如愿參軍。入伍以來先后獲得2次優秀士官、1次優秀學員、1次訓練標兵、1次從嚴治校先進個人、3次執行重大任務。
至此,從1970年到2010年,四十年的紅色傳承,董家的軍裝合影照片,已經增加到第十五張,這威武雄壯的照片墻,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擁軍報國的紅色家庭的故事。

跨越了66年終圓閱軍夢
早歲從軍別故鄉,如今鬢發惹秋霜。心存憂患常圖強,護我中華萬里疆。董家人都知道董成森的心里有一個深埋已久的閱軍夢。如今,董老已是滿頭白發,但他的“閱兵情懷”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反而如同陳年好酒一樣,歷久彌香。
為了完成太姥爺的愿望,年輕的宋杰將重擔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他始終牢記長輩們的囑托,暗暗下功夫,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從一名在演訓場上摸爬滾打的戰士,成長為閱兵場上步履鏗鏘的“標兵”,他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宋杰還記得,初到閱兵集訓點,他的訓練成績并不突出,“O”型腿、站不穩、膝蓋彎……諸多問題令他險些被淘汰。但一圓“閱兵夢”的信念,讓他不敢輕言放棄。終于,通過層層選拔,宋杰如愿成為了2015年“9?3”抗戰勝利閱兵式上百團大戰“白刃格斗英雄連”英模方隊中的一員。他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太姥爺。
那天89歲的董成森,再次鄭重地穿上了當年的軍裝,撫摸著軍功章,站在鏡子前佇立許久……就這樣,2015年10月3日,董成森作為抗戰老兵的代表,宋杰則位列百團大戰“白刃格斗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在天安門前一起光榮地接受了習主席與全國人民的檢閱,向偉大祖國獻禮。
蒼蒼白發,熠熠勛章,橫跨四代的祖孫二人,完成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族心愿。董成森老人說:“在有生之年,我已經沒有什么遺憾了?!币簧竹R,董成森見證了祖國從積貧積弱到日漸強盛,奮斗的一生能夠施展抱負,實現自身的理想,何其幸運。董成森的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和平新時代對個人理想奮斗的寬容,也看到了正是因為有日漸強盛穩定的國家,才承載了這份沉甸甸的“中國夢”!

央視舞臺重溫入伍鏗鏘誓言
2018年1月,董成森一家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人》節目,一家四代15位軍人,在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上重溫入伍的鏗鏘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獻身國防事業,堅決服從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忠于職守,嚴守紀律,保守秘密,英勇戰斗,不怕犧牲,忠于職守,努力工作,苦練殺敵本領,堅決完成任務,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背叛祖國,絕不叛離軍隊。”現場觀眾無不動容,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整個演播大廳。嘉賓評委撒貝寧、海清、李晨三次起立,向這群特殊的軍人致敬!
無論軍裝在身還是戎裝褪去,軍人是他不變的名字。近兩年來,董成森老人克服年邁行動不便等困難,積極參與紅色基因傳承活動,先后到平度烈士陵園、平度雙語學校、蘭底小學、前雙丘小學等地為師生們講述革命故事,并親自為他們發放故事書,帶領大家追尋紅色故事。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平度市南村鎮黨委政府組織的“青老結對傳幫帶 薪火相傳促成長”活動,幫助年輕一代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銘記初心和使命。疫情期間,作為一名老黨員,他還帶頭捐款1000元,為疫情防控一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強軍追夢,國泰民安,這盛世如你所愿??箲鹄媳缮?,銘記歷史,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后人,報效國家無怨無悔?!拌F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正是這個家庭世代不變的紅色家風。

記者手記
傳承紅色基因 堅守不變初心
時空流轉變換,不變的是董成森在血脈里涌動的紅色基因。
這是一種釘子精神,這是一種不能遏制的巨大力量,使得董成森不可動搖地堅守著他對軍人本色的真摯情感與崇敬!
他傾盡畢生熱情愛國擁軍,將紅色家風代代相傳,培育了一家四代15位軍人,組建了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齊聚的家庭“加強班”。他這種余生為國家為國防為社會奉獻的強烈愿望,是幾代人對國家、對民族最神圣的責任感、使命感的集中體現和典型代表!

董成森說,敬仰軍人,獻身國防,歌頌共產黨是他不變的情懷;用愛國紅色的家風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是他永遠不會改變的初心!
抗戰老兵董成森一家是一個軍人的家族,他們堅守著保家衛國的信念,為黨旗添彩,為軍旗增輝,用敢于擔當的使命感做戰爭年代和和平年代的先鋒者!他們用切身經歷激勵后人,傳遞正能量,樹立新時代的榜樣!
他們的踐行,將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高度的行動自覺履職盡責、服務人民,以實干和拼搏譜寫出當代人的精彩篇章!

掃碼看視頻
抗戰英雄通過本報表達祝福
在采訪結束,談到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抗戰老英雄董成森希望借助青島晚報全媒體平臺,表達他的新年愿望。“在這美好而又充滿希望的時刻,祝祖國日益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家庭和諧美滿!”董成森激動地說。(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胡維妙 朱業虎)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