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6日訊 在北部戰區某部,提起退休返聘的老師傅“趙班長”,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趙宗剛,這名從青島走出來的普通一兵,在三十年軍旅生涯中,歷經12種崗位,帶出技術骨干600余人,6次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在修理各種機械故障中,練得了一身百米聽聲辨障的“絕活”。

1986年,年僅18歲的趙宗剛應征入伍,成為一名新兵,在部隊中開啟了他的“彪悍”人生。
“新兵時我就給自己立下目標:向身邊最優秀的人學習,把他們當做競爭對手,以不服輸的精神要求自己,別人不干的我去干,別人能干的我干好,別人干好的我干精。”帶著這種精神,趙宗剛參加過射擊、通訊等多個職業,將自己鍛煉成為了一名“多面手”。
1993年,軍隊在牟平有一次演習活動,當時坦克出了故障,身為班長的趙宗剛束手無策。“就是這次事件,讓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技術,做一名優秀的裝甲兵。”
隨后,趙宗剛改行學習坦克修理,從最基礎的技術學起,慢慢充實自己。經常通宵達旦研究坦克發動機原理,一本本書都被翻得起了毛邊,有了破損,趙宗剛就用膠帶粘住,把一本本磚頭般的書吃透,寫下了40余萬字的學習筆記。同時,不懂就問,向工廠師傅學習,向老班長學習,向身邊的技術能手學習。
“這期間最難忘的經歷是在河南參與鐵甲97軍事演習,當時距離開始只有7天時間,機械出了故障。首長下了死命令:‘趙宗剛,不管你有沒有這個金剛鉆,都必須攬下這個瓷器活!’我當時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兩個班,一天站18小時檢修故障,站的時間太久腳都腫了。查明故障后,又奔赴南陽扛回配件。”當坦克試車一切正常的聲音響起時,趙宗剛壓力隨之釋放,一頭栽倒在地上。經此一役,趙宗剛立了三等功,“鐵甲神醫”的稱號從此叫開了。

2009年,趙宗剛接裝某型步戰車時,僅靠一個醫用聽診器,聽出3輛已裝上平板的步戰車有故障,同時提出23條意見建議讓已定型的某型步戰車返廠改裝,為部隊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次,一名步戰車駕駛員請教行車中易熄火的問題,他覺得與常規有異,就多次到實車上仔細觀察,找出問題后,他產生了改裝的念頭。
經過對多臺裝備加油踏板千余次的松、踏記錄,他找到原因進行改裝,避免了步戰車行進中自動熄火,這項革新技術解決了步戰車駕駛員的老大難,同時也被長春某發動機生產廠家所采納,在全軍推廣應用。
多年來,他先后參與“9311”渡海登島、“前衛-96”、“鐵甲-97”和“應急-201”等大型演習保障任務十余次,排除大小故障百余個,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務。
2014年,已經47歲面臨退役的趙宗剛又接來了一部準備參加閱兵的新裝備。
為了新裝備的零故障,趙宗剛沒日沒夜地鉚在訓練場,組織修理工專業理論學習400余課時,培養技術骨干30余名,總結技術保障金點子20余個,排除各種機械故障450余臺次。

趙宗剛多年從事裝甲車底盤修理專業,發現問題不回避,解決問題想辦法,為提高維修裝備的效率,他自主研制各類革新器材40多件套,用于平時維修和野戰搶修,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尤其是在軍事斗爭準備的大練兵熱潮中,趙宗剛大膽構想,集思廣益,研制出集多車型發動機、變速箱、傳動箱拆裝時使用的多功能野戰折疊組合支架,具有攜帶方便、功能多樣、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特點,受到上級領導、專家的好評。
2017年,服役滿31年的趙宗剛帶著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以及多項榮譽稱號迎來了“兵王”的退休時刻,當兵當到這個程度,在常人來看已經很“圓滿”了。
但退役后的趙宗剛并沒有閑著,因為高精尖的專業技能,多地機械類廠家、煤礦單位向他拋出“橄欖枝”,趙宗剛在盛情邀請下前往濟南一家生產鍋爐設備的企業擔任業務廠長,年薪自然不菲。
然而,在他工作半年后的一天,突然收到了北部戰區某部的返聘邀請,原來部隊接裝在即,卻缺少他這樣的技術骨干,部隊首長想起了已經退休的的趙宗剛。
“一次入伍,一生是兵,部隊的召喚就是命令。我這一身本領是在部隊里學到的,就是要用來報效部隊。”
就這樣,趙宗剛又回到了心愛的部隊,一頭扎進故障修理、教程編寫、培訓新兵的忙碌工作中。
對于趙宗剛舍棄高薪職業回到部隊的事情,北部戰區某旅旅長十分感動:“部隊轉型,新進了一批新裝備,這方面技術人才奇缺,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邀請他來,他沒有跟部隊談一個字的條件,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回報,說來就來了。”
“海闊心無界,山高人為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趙宗剛就是這樣一個人,將一件事情忘我的做到極致,以一片丹心盡己所能為國盡忠。(青報全媒體記者 藺君妍 通訊員 張強)
責任編輯:李婧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