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編輯部
■青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與城市地位、城市重量、城市雄心高度匹配的新型媒體,需要一個與時代精神、時代品格、時代標準高度呼應的新型媒體。坐觀風云!“觀海”的橫空出世,就是恰逢其時。
■“觀海”是海,海納百川而不擇細流。“觀海”是平臺,是端口,是一種價值觀;“觀海”是用戶觀察世界的窗戶,寄托理想的畫布和通往未來的橋梁,更是一種明朗的生活方式。
英國作家貝塔妮·休斯在《伊斯坦布爾三城記》開篇寫道:“我們不知道那位信差的名字,但我們都活在其信息的余波之中。”在一定意義上,現代傳媒就是時代的最忠實的信差。
在青島日報社71年的成長史上,經歷過許許多多重要時刻。1949年12月10日是誕生日,是唯一的源頭。或者說,這個日子擁有母體的價值,由此,孕育出無數崢嶸歲月。在青島傳媒業的煌煌史冊上——2020年8月17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隨著觀海新聞客戶端的上線,預示著青島日報社事業發展進入“融合聚變”新時代。如果說,紙媒當家的時代,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奉創新為圭臬,那么,新媒體時代的精髓,就是將創新植入基因,成為因技術賦能而活力充沛的生命體。今天這樣的時刻,我們將見證青島報業傳媒的進化史:萬涓入海,伏波安瀾,以海的壯麗和澎湃,書寫新篇章。
一紙風行。我們曾經經歷過屬于紙媒的黃金時代,也正面臨著嚴峻的轉型考驗。歷經滄桑,我們依然青春洋溢,坦然應對接踵而至的挑戰;我們依然敏銳如初,從容應答千回百轉的追問。數字化的變局、社會環境的變遷、輿論生態的變化……變動不居,無時無刻不在檢驗著我們的初心。
我們深諳,變動之于報紙,一如變動之于時代,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誰能在一成不變中輕舟安渡,只有準確識變、善于應變、主動求變者才能牢牢把握未來。求新、求變、求真的思維,一字一句地凝聚在我們的每一個產品里——無論青島日報、青島晚報、青島早報、青島新聞網、青島觀、掌上青島、智慧青島,還是新鮮如斯的觀海新聞客戶端,抑或更多帶著“青島”城市烙印的新內容、新品牌、新嘗試,我們像擺脫地球引力一樣,跳出陳規、適應變化,毫無遲疑地擁抱未來。
身處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深深知道,再激烈的變局,也有一些永恒不變的堅守。就像指南針,讓遠航的船只銘記著遙迢歸途。作為中共青島市委機關報,作為一家承載著社會責任和民眾期待的傳媒機構,青島日報的使命,就是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用堅定的信念和專業的力量,和你一起正確闡釋時代變遷,努力推動社會進步。星轉月移,在這日復一日書寫厚重歷史的過程中,我們也將深深地嵌入歷史、創造歷史、影響歷史。
每天都有破曉時分。回頭望去,71年多么遼闊悠遠。每天清晨與旭日同行的青島日報,不僅代表著歲月流逝的次序,季節更迭的冷暖,城鄉變遷的奇跡,更是組成了青島這座城市深邃如海的記憶清單。承載著使命與希望的薄如鋒刃的新聞紙,還是時間隘路的管道,是生活的毛細血管,河流奔騰一樣積淀著驅策未來的激情。
一個人,就跟一個國家一樣,是他所經歷的,與遺傳特性的總和。一個產品亦然。觀海新聞客戶端,就是在這樣溫暖的“襁褓”里誕生的,就是在這樣豐饒的土壤里萌芽的,就是沐浴著這樣濃釅的歷史氛圍噴薄而出的。
這是一個燦爛的季節。隨風起伏的大地上,草木繁盛,沃野金黃。春天醞釀的,都已經瓜熟蒂落。這個富足的季節,是一冊果實的詞典。無處不在的豐饒的色彩,是最撥動心弦的啁啾。對于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觀海新聞客戶端來說,這個季節的這個時刻,是一個證明。
“觀海”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燃燒著理想火焰的生命體。她為改變而來:高成長性、可隨時擴展、能自我進化。這個打著強烈技術烙印的呱呱墜地的生命體,從孕育開始,就義無反顧地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人生。
1800多年前,一代霸主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望著遠處波濤洶涌的大海,歌以詠志,留下了不朽名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大海的磅礴壯麗與詩人胸懷的磅礴壯麗互為表里,這種雄心,恰如其分地成為以“觀海”命名的新聞客戶端的閃耀的精神元素。
青島是一座青春之島,是創業者心向往之的“熱帶雨林”,站在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青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與城市地位、城市重量、城市雄心高度匹配的新型媒體,需要一個與時代精神、時代品格、時代標準高度呼應的新型媒體。坐觀風云!“觀海”的橫空出世,就是恰逢其時。或者說,是“歷史選擇了她”。
“公眾傾向對優先級和最高級作出反應。”觀海新聞客戶端深諳此道。其特性是“智庫、智能、智慧、智鏈、智趣”,以新聞資訊、智能服務、投訴受理為三大核心板塊,致力于構建高端智庫站位、硬核幫辦功能、自媒生態平臺、智能用戶體驗、場景體驗發布、大數據集成六大先發優勢,全力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構建開放型全媒傳播新生態。
美好未來,需要夢想驅動;全新生態,塑造異質稟賦的新物種。在一定意義上,新型媒體的開放性,就是時代慷慨的開放性。從形態到精神,一定是高度適配時代的產物。在浩瀚的星空,地球的獨特魅力,在于永不熄滅的夢想,在于永懷希望。就像埃隆·馬斯克說:“要讓人類文明在太空中首屈一指,人類最終要成為多行星的物種。”無限敞開的開放性,就是為“多行星物種”提供可能。
“誰家玉笛暗飛聲”。“觀海”是海,海納百川,吞吐風云。這里有江南絲竹,十番鑼鼓,安西鼓樂,塞上吹歌;這里有氤氳煙火,世間萬象,海內繁華,域外風流。這里是抵達與出發的港灣,也是休憩與耕耘的家園。密集的雨滴,是原始的弦樂;漫天的雪花,是風云的信使。推開“觀海”這扇輕盈的門扉,你會遇見你,你會遇見未來,你會成為我們。我們共同遇見、交融、蛻變、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成為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最澎湃的推動力量。
“觀滄海,看天下。”觀海新聞客戶端立足青島、面向膠東、輻射全國,一個日覆蓋用戶過百萬級、全國一流的區域性、現象級客戶端“灼灼其華”。“觀海”,是洞悉,是觀止,是觀測,是洋洋大觀。
有一句堪稱經典的名言:沒有永遠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以,順勢而為、應時而變,才能屹立潮頭,破浪前行。對“一流”的不懈追求,是天賦本能,是一種直抵靈魂的鞭策。對于“觀海”而言,應該這樣定義“一流”:有沒有這個客戶端,青島這座城市的生活氣息、文化氣質、傳統氣派是不一樣的。就像紐約時報之于紐約,就像微信之于中國。南京畫家朱新建先生說:“一流大師是什么?有了這個人和沒有這個人,人類這個物種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了趙佶和沒有趙佶,中國畫這個游戲是不一樣的;有了王羲之和沒有王羲之,中國人書寫漢字是不一樣的。”
有夢想的人,是美麗的;閃爍夢想的航船,以天幕上的星辰為指針。出生伊始,“觀海”就在銀河系為自己尋找到“北斗”——以“天下”為經緯,以“民生”為肌理,以“時代”為坐標,成長為給青島帶來榮耀的新物種。
洪波涌起!“觀海”的未來已經被賦予了想象力。“觀海”是海,海納百川而不擇細流。“觀海”是平臺,是端口,是一種價值觀;“觀海”是用戶觀察世界的窗戶,寄托理想的畫布和通往未來的橋梁,更是一種明朗的生活方式。美籍俄裔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被問到最愛什么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河流和街道,生活中的悠悠往事。”這里有星垂平野闊,也有秋風吹渭水;有廟堂之聲,也有萬家燈火。這里珍視風行的潮流,這里也存留悠悠往事。
“觀海”是一種尺度,也只有一個尺度,那就是人的尺度。從這個尺度開始,也用這個尺度丈量未來。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蔚藍色的大海,從來都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資源。作家周曉楓虛構了一條金槍魚,這種生活在大海深處的金槍魚,由于鰓肌退化,它需要不停游動,讓新鮮的水流流過鰓部才能獲取氧氣。若停下來,就會缺氧窒息死亡。這種吸氧方式,叫作撞擊式呼吸。金槍魚只能一邊游泳,一邊睡眠。它的腮必須不斷主動撞擊浪涌,承受海水里的咸澀;身體必須像一臺永動機那樣終身服役,才能享有運動中的睡眠。
金槍魚——這種像永動機一樣終身服役的魚類,也是一種象征,是對不舍晝夜的新型媒體人的精準畫像。
“遠方的馬蹄敲開了黎明”。時間是一枚神奇的灌注著希望的種子,在一刻不停地播種。非洲的草原和山脈閃閃發光,在那里麋鹿奔跑時激烈地顫動著臟腑;亞馬遜熱帶雨林的蝴蝶扇動斑斕的翅膀。站在太平洋西岸,我們已經開始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