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1月9日5版
青島工業互聯網:“場景”愈發誘人
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一年間,深刻的產業變化和豐碩的發展成果讓青島成為諸多城市追逐學習的榜樣
工業互聯網讓近年來頗具“網紅”氣質的青島再次“出圈”。
“發展工業互聯網,一定要去青島看看”,已成為業界的共識。新年以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卞成的日程連周末都排得滿滿當當,兄弟城市、相關企業來了解青島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情況,尋求進一步合作是最主要的內容。
這樣的變化從去年下半年就越來越明顯,而去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則充當了強力的“催化劑”。在這場總結全國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工作,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的會議上,6個單位圍繞過去一年抗疫物資保障、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等主題進行交流發言。青島是受邀發言單位之一,卞成圍繞“聚焦工業互聯網,探索數據驅動的轉型新路徑”主題進行了分享。
“‘搞得真不錯!’發言結束后,坐在旁邊的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就跟我要了名片。”回憶起一周多前的場景,卞成現在心里還有些“小激動”。由于會議現場不能攜帶手機,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人員都跑來跟他要手機號和名片。
作為唯一一個發言的副省級城市,青島能被選中絕非偶然。2020年初,青島錨定城市發展新賽道,以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為目標,全面發力工業互聯網發展。短短一年時間,變化和成果令人矚目,一個豐盈的工業互聯網生態加速形成。

■1月8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聚焦青島工業互聯網實踐,對賽輪集團工業互聯網工廠等案例進行了重點報道。圖為賽輪集團工業互聯網工廠(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截圖)。
突破產業關鍵環節
工業互聯網是一個高度跨界、高度融合的產業,離不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集成電路、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和產業的支撐。一年來,青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補齊了在工業互聯網關鍵環節的短板。
2020年12月30日在膠州正式上線的華為(青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及智能終端供應商,華為在云人工智能技術上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可助力企業打造工業智能體,實現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運營。在石油、化纖、石化、鋼鐵、煤焦化、電子裝備、汽車制造、電動車制造等領域已經取得大量技術成果。它的落戶,將為青島工業智能技術的發展添磚加瓦。
不止華為。一年來,以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歌爾等為代表,一大批知名企業與青島展開日益深入的合作。有的在青島布局面向日韓的區域總部、有的布局全球研發中心、有的布局新興板塊總部,工業互聯網合伙人隊伍持續擴大。
高端資源之所以能加速向青島集聚,離不開青島清晰的發展思路。
“青島立足制造業門類齊全優勢,著力強化數字化頂層設計,瞄準政策、資源、新基建等關鍵環節,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布局。”卞成介紹。
去年初,青島圍繞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這一目標,提出發布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統籌布局新基建、推廣新模式、融合新技術、培育新產業等核心任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集中力量定向引進各類創新平臺和頭部企業。
目前,青島已集聚1833家工業互聯網生態企業,建起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百人會、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等全國性平臺組織,推動戰略咨詢、產業推進、學術交流、創新創業、產融合作等領域資源與我市產業形成常態化互動、實質性合作。國家工信安全中心、中國信通院、中國工聯院、賽迪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國家隊”以不同形式落地發展。
根據各領域數字化建設和應用的共性需求,打通數據通道,互聯網絡建設提速。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1.5萬個,在移動網絡全國測評中位列榜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關鍵基礎設施實現突破,在上合示范區建設Handle標識解析全球輔根節點,建成工信部立項的家電、機械兩個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機械標識管理平臺已注冊100萬產品標識。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
“數字底座”愈加堅實
工業互聯網要體現價值,必須依靠各行各業“觸網”“用網”。
“如果將新基建比喻為整個社會的數字底座,那么一家家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就構成了工業領域數字底座,先有基礎設施,才能有未來的模式、業態創新。”卞成介紹。
過去一年,青島企業加速“觸網”,青島工業互聯網“數字底座”越來越堅實。
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53.4%,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7.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4.6%,企業實現運營成本平均下降27%,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6%。
“觸網”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青島企業“觸網”的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初步嘗到了工業互聯網改造的“甜頭”之后,企業十分愿意擁抱、嘗試各種各樣新技術,以此加快提升供應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各方面競爭力。
一年一度全市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類別設置的變化就是最好的寫照。
“2020年,我們特意新增了5G、人工智能兩大類別,一方面對先行先試的企業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借此引導更多企業加快捕捉新趨勢。”卞成說,全市共有20個項目入選首批青島5G、人工智能“十佳場景示范”項目。
為何青島企業“觸網”意愿越來越高?其中也隱藏著青島發展工業互聯網的一大“密鑰”——場景開放。通過場景開放,精準捕捉工業企業需求,打通供需兩側。
卞成介紹,很多企業“觸網”慢、決策有猶豫,并不是因為內心排斥工業互聯網,而是因為服務商沒有真正找準企業的“穴位”、發現企業最亟待解決的“痛點”。
2020年,青島圍繞12大類、63個細分小類,分行業、分領域發布1300個“工業賦能”場景,分析出全市需求分布。其中最多的兩大類為智能應用和智能軟件需求,分別占40.5%和18.7%。
不僅如此,青島還依托工業互聯網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對每一家企業的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線下場景對接會中,需求側與供給側的更精準對接。
“明年,我們將新發布1000個‘工業賦能’場景和200個‘未來城市’場景,加快推進企業‘觸網’的同時,也吸引更多服務商到青島來為青島企業工業互聯網改造注入新活力。”卞成說。

▲賽輪集團工業互聯網工廠。
價值實現涌現“青島方案”
工業互聯網價值實現的過程,其實就是挖掘工業大數據價值的過程。
比如,很多企業遇到生產效率提升“天花板”,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對生產設備沒有百分之百的了解,不知道何時機器會出故障,也就沒辦法及時檢修維護,防止故障停機;企業產品遭遇銷售難,是因為沒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和變化趨勢。
依靠越來越多日益壯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我市在工業互聯網價值實現上打造出越來越多“青島方案”。
去年6月甫一發布就備受關注的賽輪集團橡鏈云平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在這個平臺上,入駐供應商3380家、經銷商2100余家,零售門店近6萬家,實現了設計、生產、銷售、售后的深度協同。
從賽輪工廠下線的智能化巨型特種輪胎,被銷往全世界多個國家,這些行駛中的輪胎,通過一枚RFID電子芯片與萬里之外的青島工廠連在一起,賽輪智能輪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TIMP)實時采集每條輪胎行駛過程中的溫度、壓力、速度等關鍵指標,將數據傳回青島工廠的LED可視化監測界面上……
在為一線駕駛員提供安全駕駛輔助服務的同時,新的商業模式也在形成。由于RFID智能輪胎解決了輪胎身份的唯一標識問題,賽輪開創了為運輸企業、專業車隊及個體車輛用戶提供行業內首創的保里程產品銷售及服務模式,讓高價特種輪胎的租賃成為可能。
據卞成介紹,去年以來,青島加快“雙跨”平臺、特色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解決企業共性需求,提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的能力,逐漸形成“一超多專”的平臺發展格局。
國際領先的“雙跨”平臺卡奧斯,已鏈接企業近70萬家、服務企業6萬余家。面對多種方案,通用家電果斷選擇利用卡奧斯平臺為其賦能,實現有效防疫前提下的快速復工復產,營收逆勢增長10%,利潤翻番。
垂直行業特色平臺,已上線運行11家,入庫培育26家。在平臺間數據共享、功能調用和服務互認上持續提升,助力細分行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普惠服務公共平臺上,建成ICT、家電、化工橡膠等公共平臺,通過數據匹配,形成市區兩級政策聯動、精準對接、靶向服務的運行機制。針對人才、金融等需求,成立青島工業互聯網學院,認定18家技能培訓單位、8家實訓基地,建成“金企通”“云政通”等金融服務平臺,將數據嵌入信貸工作流程,服務51家企業授信管理,涉及信貸金額41億元。
“2021年,青島將充分利用好已經形成的良好氛圍,發揮好工業互聯網先發優勢,繼續推進三年攻堅方案深入落實,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破壁壘開新路,從工業互聯網試驗場邁入深水區。”卞成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青島工業互聯網實踐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央視《新聞聯播》1月8日頭條播發了《工業互聯網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賽輪集團工業互聯網工廠、工業互聯網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海爾卡奧斯“雙跨”平臺賦能其他行業企業成效等青島實踐被作為典型案例重點報道。
報道開篇就重點介紹了賽輪的探索。在賽輪剛剛建成的生產輪胎的工業互聯網工廠里,一條輪胎能迅速采集出45億條數據點,然后實時傳輸到生產線上,只要38秒就能下線。

(同期聲)賽輪集團副總裁朱小兵:“我們每一條輪胎,它都有芯片,它就像會說話一樣,你看,這是目前我們正在發往全球的近400萬條輪胎,它走到哪兒了、什么情況,都能及時掌握到。每一條行駛中的輪胎,我們都能夠實時掌控,確保出行安全。”
在介紹各地出臺措施助推企業進行工業互聯網改造時,青島的做法被重點提及。報道說,目前,青島共發布了1000個“工業賦能”場景和100個“未來城市”場景,工業互聯網改造示范項目覆蓋了全市幾乎所有行業領域。
(同期聲)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工業互聯網處處長周林:“你看,這個企業它原本想通過轉型打通生產數據,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技術,它把需求在這個平臺上發布之后,我們迅速匹配了三家服務商,在短短的三個月就實現了數字化車間的落地,而且二期項目馬上就要實施。”
在介紹全國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發展情況時,卡奧斯被當作代表性的平臺予以介紹。報道說,在工信部遴選出的全國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平臺中,排在首位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共聚集了400多萬家生態資源。
(同期聲)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負責人官祥臻:“服務了差不多將近7萬家的企業,平均它們的成本是下降了兩成,整個的利潤率反而是提升了20%。我們還孕育出像服裝等15個垂直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部開放給中小企業,來賦能它們的轉型升級。”
報道說,隨著工業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創新的不斷深入,產業集聚和經濟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目前,長三角地區正依托三省一市產業互補優勢構建首個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正成為全國規模化應用高地;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也在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工業互聯網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規模約為2.5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將帶動超過255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相關鏈接
賽輪集團橡鏈云平臺
賽輪集團聯合軟控股份及青島科技大學等共同打造的“橡鏈云”是行業第一個落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2020年11月18日,賽輪沈陽年產330萬套的高性能智能化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從破土動工到實現投產,僅用200多天。據介紹,原來新建輪胎工廠,需要試生產半年時間和試制上萬條輪胎才能調試完設備和產品的工藝參數,實現穩定生產,而現在通過橡鏈云大數據和機理模型,每臺設備在安裝調試空負荷時就鎖定了所有規格型號的運行參數,新工廠第一條輪胎生產就能達到所有工藝標準。
工業互聯網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
現已注冊工業企業與服務商2000多家,發布需求1000余條,匯聚服務200余項。平臺設有企業需求、服務供應、綜合服務平臺、智慧政策、新聞中心、能力展示、培訓大廳七大功能模塊,方便工信部門、工業企業與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進行對接交流。平臺創新性建立兩輪匹配機制,優先考慮評分較高的服務商,確保為工業企業精準匹配服務商。同時,平臺也匯聚了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實時更新最新政策文件,并將政策分類別顯示,方便企業進行查詢。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
目前,卡奧斯平臺上共聚集了400多萬家生態資源,服務企業將近7萬家,已構建了農業、建材、模具等15個垂直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部開放給中小企業,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提質降本增效,讓企業成本平均下降了20%,利潤平均提升了20%。過去一年,僅在青島,卡奧斯平臺就賦能近3000家企業,貢獻了100 多億元的新增工業產值。在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卡奧斯平臺也駛入了成長的“快車道”,平臺工業App數量增長了355%,注冊開發者增長了292%,平臺交易額增長了140%,鏈接設備數增長了110%,平臺估值增長了100%,平臺規模和賦能能力不斷增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