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民心”、集“智慧”、聚“合力”
委員專家共同 “破局”老城區停車難
“傾聽與商量”第四期協商活動今日觀海播出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1日訊 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1月11日,以“關注老城區停車難”為主題,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政務服務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舉辦了第四期協商活動,并在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播出。

近年來,青島市汽車保有量呈爆發式增長,與之相對的是,城區停車資源明顯供不應求。停車難,尤其是老城區停車難已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成長的煩惱”,被廣大市民普遍關注。
“傾聽與商量”第四期協商活動邀請青島市政協委員李秋航、何文青、包德勖,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胡樂常,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政交通規劃處處長徐燕,青島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指揮中心主任閻冰,以及市南區湛山街道湛山社區居委會主任辛凱、青島華通石川島停車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金磊、青島海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大濤,就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結合先進國家、地區、城市的經驗展開了互動交流。
協商活動中,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發現老城區停車難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老舊小區小區劃建設停車泊位“先天不足”,拓展停車位缺少政策法規依據;部分老城區道路狹窄,不具備規劃停車泊位條件,亂停車現象嚴重,造成道路擁堵;立體機械停車場閑置率高,設施不夠完善;公共停車場與道路停車收費價格倒掛,價格杠桿失靈;醫院憑當日就診小票免費停車的收費政策存在問題,停車泊位周轉率低,住院和就診人員車輛停放困難;各共享車位平臺信息分散,車位管理混亂,利益分配不均,共享車位使用者“停了不走”現象屢見不鮮等。
經過充分協商,凝聚共識,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提出了一些建議:借助人防工程,拓展停車空間,在老小區或周邊地段進行人防工程地下停車場建設;向“天上地下”要空間,借助學校操場和現有公共建設場所的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停車場;在新建城區地鐵站口附近建設P+R停車場,方便私家車主換乘地鐵出行;規范機械立體停車場建設標準,明確車位尺寸,確保性能穩定、安全可靠,通過技術改進簡化操作;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適當提高部分繁忙路段的停車費,實現有效引流;加快出臺政府定價公共停車場收費價格改革方案;加大違法停車執法力度;個別醫院嘗試采用階梯式停車計費,優化醫院內路線設計,開通綠色通道,實現即停即走。
目前,第四期協商活動形成的問題與建議,已被轉給市政務服務熱線,督促相關問題的解決和建議的落地。
“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此前已推出三期。首期協商活動以“我愛青島·陽光護苗”為主題,全面展現了政協抗疫情促發展的切實舉措,與專家、政府職能部門共同深化“陽光護苗”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期協商活動以“我心中的青島‘十四五’”為主題,圍繞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的交通體系完善等熱點話題,為城市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第三期協商活動以“關注城市安全應急”為主題,圍繞消防通道堵塞、公共場所AED設備配置不足、“第一響應人”培訓人數仍需增加等問題建言獻策,涉及的10個方面的問題與建議已有了新的整改和推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通訊員 韓世剛)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