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島區的唐島灣,海浪拍岸,風光旖旎,是一處休閑、度假、觀光的風景勝地。來這里娛樂休閑的人們可能不知道,這片風平浪靜的海域,800多年前曾是宋金大海戰的戰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南宋水師從海州(今連云港)北上來到這里,把準備南下攻取京城臨安(今杭州)的金國船隊堵在唐島灣內并予以全殲。

一、宋金大海戰的歷史背景
北宋亡國后,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20歲的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趙構遙尊他的生母(宋徽宗妃子)韋氏為“宣和皇后”(韋氏等后妃宮女已經和徽欽二宗一起,被金兵俘虜押解北上)。10年后的南宋紹興七年(1137),趙構為了從金國換回生母韋氏,屈辱答應了金國的苛刻條件:一是南宋對金國奉表稱臣;二是南宋每年向金國進貢白銀25萬兩,絲絹25萬匹;三是南宋割讓4個州給金國。
宋高宗趙構在稱臣、割地、進貢和以“莫須有”罪名殺死民族英雄岳飛之后,換回了活著的生母韋氏以及宋徽宗等人的尸體。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金國貴族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自稱海陵王。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海陵王下令征集各州縣的壯丁充軍;命令各路官員抓緊時間選調馬匹、趕造戰船等,準備大舉進攻南宋。
進攻南宋前,海陵王為了探聽南宋虛實,派降金漢人施宜生為金國使節來到南宋京城。施宜生發現南宋朝廷對金兵即將南攻的動向竟毫無察覺,忍不住透露了金兵將大舉南侵的機密。施宜生因透露了軍事機密,回金國后便被海陵王烹死。但是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趙構,對金兵南侵的軍情不以為然。直到第二年,出使金國返回的南宋使臣在趙構面前含淚報告“金必南侵”后,半信半疑的趙構才任命原岳飛部下李寶將軍為浙西路副總管、提督海船事務。
《金史·海陵紀》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九月,海陵王完顏亮發60萬海陸大軍,兵分四路(陸地三路,海上一路)大舉進攻南宋。海上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和益都尹完顏鄭家奴率水師船隊從膠州灣出發,經海路南下直逼臨安,配合海陵王親率的主力軍對南宋形成海陸夾擊攻勢;一路從蔡州(今河南汝南)大舉南進,控制長江中游戰略要地,從側翼掩護由海陵王主力軍的行動;一路從鳳翔出發奪取大散關,作戰略配合,牽制南宋軍隊;最后一路則由海陵王親率主力軍,從壽春(今安徽壽縣)出發,搶渡淮河,橫渡長江,與南宋大部隊在杭嘉湖平原決戰,進而攻取南宋京城臨安。
據《宋史·李寶傳》記載,正當金兵分四路大舉南侵,準備一舉滅亡南宋之時,智勇雙全的李寶將軍已經率領南宋戰船從海州開拔北上了。這時,從膠西(今膠州市)乘海船南下臨安的金國水師,因海上風大浪急,船隊駛出了膠州灣后,便聚集到風浪小的唐島灣內,打算等到風浪小了再南下。
二、南宋水師戰船北上迎敵
在這次大海戰還沒打響前,讓我們看一下宋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
若從戰船和水師數量上看,雙方的實力懸殊:金國戰船是南宋戰船的5倍,金國水師數量則是南宋水師的近20倍。南宋有120余艘戰船,戰船上配備水師3000余名 ;金國有600多艘大型戰船,船上有金兵六七萬人之多。據《三朝北盟會編》所載:“金人所造戰船,系福建人,北人謂之倪蠻子等三人指教。打造七百只,皆是通州樣……其所統主將皆南官。”金國戰船是北宋俘虜建造的,金國水師主將是北宋降將,水師多是強征的,戰斗力不強。金國的戰船數量多,船大吃水深,在海中航行較穩,但機動性較差。另外,金國戰船防御性較好,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如在寬闊洋面上與南宋戰船開戰,其優勢可得以發揮出來;但如果在窄小海域交戰,金國戰船就無優勢可言了。

若從戰船的性能和士氣等方面看,南宋具有很大優勢。南宋的戰船在設計和制造上,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南宋的戰船不但帆槳齊用,速度快,而且配備了羅盤和尖端的火器,機動性和攻擊性大為增強。另外,南宋水師有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戰斗力很強,是一支海上勁旅。這次北上是為了驅逐入侵者而戰,斗志昂揚。
李寶將軍深知敵我的優劣勢,決定主動出擊,在氣勢上和戰場主動性上壓住金兵。南宋水師將領李寶是抗金的主戰派,被朝廷壓制了很久,這次北上破金兵,是他多年的夙愿。他指揮南宋水師從海州啟航后,迎著風浪北上,朝著金國船隊集結的膠西(今膠州)海面駛去。
南宋水師船隊駛抵石臼島(在今日照)時,遇到前來投誠的金兵,得知金國船隊已出海,正停泊在唐島灣內。金國水師官兵均害怕風浪,躲在船艙內休息。

此時北風大作,南宋船隊難以頂風前進。據《靈山衛志》載,急于北上的李寶將軍,禱告蒼天助宋師大破金兵。說來也神,不多一會兒北風竟然停了,李寶將軍立即傳令起錨開船。此時,南風刮起并漸漸加大了風力,呼呼的風聲猶如鐘聲,南宋水師歡欣鼓舞,掛滿篷帆全速朝唐島灣駛去。
三、以少勝多的古代海戰范例
此時,金國水手已發現了逼近的南宋船隊。但是這些水手大多為金國強征來的“灌園、種稻、取漁之人,實不諳江海水性”(《三朝北盟會編》),又極為厭戰。水手們想方設法把金國水師騙進船艙,為南宋水師贏得了最佳戰機。等到金國水師發現南宋戰船就在眼前時,已來不及迎戰了。數百艘金國戰船擠在唐島灣里,難以沖出去交戰。由于金國戰船上的篷帆刷了厚桐油,升帆速度很慢。當千萬支火箭從南宋戰船上射來時,刷滿桐油的船帆便立刻燃起了大火。南宋水師威力極大的霹靂炮(一種裝有火藥和石灰的紙管炮)密集射過來。一時間硝煙彌漫,炮聲震天,金兵被炸得死傷無數,紛紛往船艙里躲。
緊接著,南宋水師多艘鐵甲快船沖入金國船隊中,朝著主帥樓船沖了過去,金國戰船因慌忙阻擋攻擊帥船的南宋戰船亂了隊形。這時,海上南風越來越大,霹靂炮夾著火箭一齊朝金兵戰船上發射,燒得金兵紛紛跳海,淹死不計其數。金兵主帥蘇保衡在親兵保護下,逃回了膠西;副帥完顏鄭家奴被殺死。這次大海戰,殺死、燒死、淹死金兵無數,俘獲金兵3000多。金國600多艘戰船全部被燒,大火整整燒了4晝夜。這次大海戰全殲了金國水師,成功粉碎了金兵從海上直撲京城臨安的企圖。
此時另外三路南下金兵戰況如下:一路在大散關被南宋軍隊大敗而降;一路在蔡州被南宋軍隊團團包圍;海陵王完顏亮親自率領的一路主力,渡過淮河,攻陷揚州后,準備過長江直取京城臨安。此時的宋高宗趙構不顧唐島灣海戰大捷和南宋軍隊在大散關、蔡州的戰績,竟準備逃離臨安,乘船到海上躲避海陵王主力軍。
當趙構惶惶不可終日之時,兩個新情報讓他放了心:一是金國東京(今遼陽)留守完顏雍發動政變,改元“大定”,當上了金世宗;二是海陵王完顏亮在瓜州渡被部將殺死。隨后,南下的金兵撤回江北,南宋終于保住了半壁江山。《宋史·李寶傳》載:宋高宗趙構下詔獎諭李寶,授靜海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并親筆書寫“忠勇李寶”四個字作為他的旗號。
四、興廢無常的宋金互市貿易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攻陷青州、濰州,隨后密州板橋鎮與登州、萊州等港口相繼被金兵占領。金入主中原后,設置了17個政區“路”。在十七路中有“山東路”設置。這是“山東”作為一個政區名字首次出現。
金兵攻占板橋鎮后,那些海商大賈早已轉到了江淮諸港。據《金史》記載:以前來往于高麗與板橋鎮的高麗海商,由于高麗已對金國稱臣,高麗商賈多經過陸路來中原貿易,經過海路來板橋鎮貿易的商船已經驟減。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金與南宋通過邊境商貿談判后,開始在板橋鎮設立榷場(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兩個敵對國開始了有限互市貿易。女真貴族急需茶葉、香料、絲織品、珍珠等;南宋希望通過互市貿易得到馬匹、人參、鹿茸、毛皮等。板橋榷場設令丞,負責榷場內的巡邏、防盜、防火以及征收稅費等事宜。榷場令丞下領數十名役員,以保互市貿易順利進行。南北雙方貨物在榷場成交后,南貨多由騾馬馱貨從陸路北運,而北貨則裝船從海路運往南宋。板橋榷場曾因宋金互市貿易一度比較繁榮。
海陵王南侵期間,板橋榷場隨之關閉。唐島灣宋金大海戰后的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板橋榷場又開始了互市交易。到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斷斷續續經營了五六十年的板橋榷場最終關停。此期間,除了南北方互市貿易外,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上有時也可遇到來自日本、高麗的民間商船。據《金史》記載,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冬,“即墨移風砦(今即墨移風店鎮,位于大沽河畔)于大舶中得日本國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糴(買進糧食)遇風,飄至此地。有司覆驗無他,詔給以糧,俾還本國。”這只日本國太宰府商船,應是在板橋港口糴糧遇風后,經大沽河刮到此處的。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