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1訊 “秋收冬藏”,正值寒冬,吃得多、動得少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態。殊不知,如不注意鍛煉,跟身體一樣“蟄伏”起來的,還有皮下日漸堆積起來的脂肪,待到春暖花開之時,看著體重計上高高翹起的指針,估計不少人“悔不當初”。
那么,如何在冬天進行一些簡便易行的運動呢,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遍布社區和公園、廣場的健身路徑是不錯的選擇。根據市體育局近期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健身設施1萬余處,基本建成了城區“8分鐘健身圈” 和農村健身設施全覆蓋。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于親華說:“經過這些年來持續不斷的建設、更新,市民想要使用健身基本能夠‘舉步可及’,特別在冬天,我們設置的這些難度不大、強度適中的器材,非常適合普通市民的日常鍛煉。”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市區的不少戶外健身器材,已經升級到第二代的智能化階段。與第一代基本要靠“自己把握”的“鐵疙瘩”相比,第二代智能化器材不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學習使用要領、了解鍛煉部位,還可以通過器材上的屏幕或手機APP實時查看運動數據、監控心率,甚至與在不同地點鍛煉的市民來一場“云PK”,鍛煉效果一目了然的同時,平添了健身的樂趣。以金茂灣購物中心外一條不足百米長的健身路徑為例,就放置了13組26個不同類型的二代智能健身器,其中包括漫步機、 鐘擺轉腰器、橢圓機等常見器材。于親華建議,市民在冬天使用這些器材時,除了應該按照指導操作規范使用、量力而行外,還應該盡量戴上手套,特別是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金屬部分。“因為氣溫降至零下后,人體皮膚接觸到冰冷的金屬,很可能造成粘連,直接帶來傷害。”
青島大學體育學院教師李鑫則認為,在戶外使用健身器材時,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這些活動一般強度都不大,最好帶上一件厚點的外套,在運動結束后迅速披在身上。”此外,鍛煉時段也很重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不能“披星戴月”,應待太陽升起后再行鍛煉為好,以防寒冷引起的疾病或者意外。“鍛煉身體還是應該應時而動,像青島最近的寒潮導致氣溫一直在冰點以下,再加上大風天氣的影響,就不太適合戶外運動了。建議市民遇到惡劣天氣,應適當減少或杜絕戶外健身,改為室內健身。”李鑫說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