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處于東部沿海,甘肅成縣居于西部大山,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大潮中,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紅線”將海這邊的城陽與山那邊的成縣牽在一起,結成了對口幫扶的“親戚”。2020年12月,國務院扶貧辦對兩地的經驗做法給予肯定和推廣。
在過去的三年多里,城陽和成縣跨越千里,成為了最為親密的兄弟、最為親密的戰友。城陽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市委“脫貧攻堅有時限,東西協作無止境”的要求,堅持高點站位、協同發展,打造了產業共贏、平臺共享、情感共融的“嵌入式”扶貧協作新模式。2019年4月,經甘肅省政府批準,成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3個脫貧攻堅成就經驗總結示范縣之一。

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將農戶嵌入產業鏈條
成縣山大溝深路遠,農民外出就業不便,如何把產業發展需求和農民就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城陽區動了一番腦筋:通過精準對接成縣資源稟賦、發展需求,采用市場化辦法,引導企業資本投向協作地區,將農戶牢牢嵌入產業鏈條,實現了資源與市場、需求與投資的精準對接。
“我們全家5口人,以前就靠父親在外地的煤場打工養活。一年下來只有不到2萬元的收入。”任晶晶是成縣紙坊鎮代塄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到青島利和萃取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縣投資的生物萃取項目上班后,生活發生了變化,“現在每月能掙3500多元,還把以前家里的土墻房子翻新成了5間大瓦房。”
利和萃取項目是城陽與成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型代表,是青島幫扶隴南正式落地的第一個重點項目。企業利用當地主要大紅袍花椒,通過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研發生產花椒油、花椒香薰、花椒護膚品等5類10余種產品。目前項目已投資1.6億元,達產后年產值8億元,每年收購花椒5000噸,不僅解決了成縣花椒種植戶的銷售問題,而且輻射帶動隴南市甚至甘肅省的廣大農村,惠及農民5萬余戶。
“我們是訂單農業,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合作模式運作,企業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當地合作社提供農資服務,農民負責栽植,最后統一收購加工,形成一條完整的萬壽菊產業鏈條。”青島佳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賢軍告訴記者。
萬壽菊種植及葉黃素產業園是城陽區牽線搭橋、“無中生有”發展起來的另一個重點項目。項目一期已投資5000萬元,移栽萬壽菊種苗2萬畝,帶動成縣17個鄉鎮、7100多農戶,其中貧困戶1112戶。結合萬壽菊種植和當地民俗文化,成縣拉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美麗經濟,探索“產業+民俗+旅游”模式,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隨著兩地合作不斷深入,帶動效應愈加明顯,越來越多的企業走進隴南投資興業,截至目前,青島在隴南市的協作項目已經達到50個,到位資金7.6億元。這些項目就像一粒粒種子,在隴南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當地產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平臺思維、生態思維,將資源嵌入合作場景
“應成縣所需、盡城陽所能”,城陽區積極為成縣資源打造系統化、立體化的消費合作場景,讓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真正出村進城,不僅賣得出去,還要賣個好價錢。
據了解,城陽不僅設立有“隴貨入青”農特產品體驗店、銷售點,還通過各種展銷推介、網絡直播等活動,推介成縣特色農產品。成縣已有棗夾核桃、手工掛面等30多種100多款產品進入青島的尋常百姓家。2018年以來,城陽區對成縣的消費扶貧額達到6000余萬元,成縣也被國家確定為甘肅省首批唯一一個消費扶貧試點縣。
“我們的土蜂蜜以前都是作坊式加工,銷路窄、價格低。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城陽幫我們建立了合作社,通過電商平臺,土蜂蜜走出大山,通過電商平臺‘飛到了’城陽、青島、全國各地,價格也翻了一番。”成縣二郎鄉鄉長李昆說。
與此同時,城陽開放的視野也打開了成縣的視野。
城陽區憑借打造山東對日韓開放發展橋頭堡的東風,用平臺思維做扶貧協作乘法,把區域內的開放平臺與成縣共享,助力成縣開放發展。在城陽主辦的青島世界韓商合作大會、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等重要節會上,都開辟了成縣專場,向國內外客商推介成縣的資源、產品。在今年剛建成的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中,也為成縣留出專門位置,提供專業服務,全方位展示成縣特色產品、發展成果和獨特風采。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將情感嵌入內心深處
在成縣,有一條路叫“青島路”,有一座橋叫“城陽大橋”。
相隔山與海,共用一個名,折射出城陽和成縣兩地群眾跨地域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流露出的是27萬成縣人民與青島市、城陽區在東西扶貧協作道路上結下的深情厚誼。開展扶貧協作,不僅搭建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橋梁,更為兩地文化交流、工作互鑒、友誼傳播提供了難得契機。
親戚越走越親,城陽與成縣各個層面的文化交流已成為常態。無論城陽的“市民節”,還是成縣的“核桃節”,雙方都會互派代表團參加,2019年城陽市民節上,成縣還專門為城陽群眾奉獻了一臺以“感恩城陽、陽光共享”為主題的文藝晚會。
感情交融還促成兩地在發展理念上形成共識。建設“陽光城陽”,是城陽區站在新起點、推動新發展的總動員。如今,“陽光城陽”的陽光黨建、陽光政務、陽光司法、陽光社會、陽光生活五大“陽光工程”已在成縣實踐推廣、落地開花。成縣借鑒城陽做法,創出了拆危治亂的典型經驗,得到甘肅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被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推廣。
去年疫情突發初期,在防疫物資全面吃緊的情況下,城陽區雪中送炭,緊急籌措防護服、防護口罩等急需物資,連夜馳援成縣,攜手“戰疫”;8月,成縣連降暴雨,出現嚴重洪澇地質災害,城陽區率先伸出援手,捐助資金200萬元支援抗洪救災;10月,城陽區打響全員核酸檢測的“陽光戰疫”,成縣火速集結,僅用一個小時就組建了50人的采樣醫療隊伍奔赴城陽。
山海相依、守望相助。三年多來,兩家親戚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未來,兩地協作也將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繼續向前推進,努力打造合作、共贏、共享的新時代東西扶貧協作新典范。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通訊員 茍小妹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