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家長怒退家長群,發(fā)視頻稱自己承擔了老師的工作;一父親因無力完成孩子課后輔導等任務,家長會上崩潰;青島家長投訴學校讓體育老師當班主任,引來教育部為學校“撐腰”……這幾年,家校共育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隨著家長在學校各項事務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在推動學校民主管理、豐富學校校外資源等“雙贏”之余,關于家長對學校權利的過度入侵、老師過度“放權”增加家長負擔等討論也不斷出現(xiàn)。在今年青島兩會上,不少代表和委員聚焦這一教育熱點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做客嘉賓:張先生
邊界不清楚 老師、家長都喊累
每年新學期開學,換班主任、調整任課老師、調座位等學校安排“集中出爐”期,往往也是家校權利“角力”的關鍵時期。下至幼兒園上至高中,學校新學期換老師時,常遇到來自家長的阻力。“新入職老師不行,沒經驗;年齡太大的不行,精力跟不上;結了婚還沒生孩子的不行,怕帶班帶一半懷孕生孩子……”有學校老師曾向記者直言,家長們挑選老師的理由五花八門,為了向校方施壓,家長們甚至會分頭“作戰(zhàn)”,一部分跟校長“談判”,一部分通過投訴向學校施壓。除了“插手”教師人事安排等學校重大事務外,部分家長還會對學校課堂教授進度、校內活動組織、各項賽事選拔、優(yōu)秀學生評選等多個事項進行干涉。
與家長過度干涉學校事務一樣愈演愈烈的,還有各種投訴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家長投訴。“每天放學回家,孩子作業(yè)需要我們檢查、改錯,再把不會的教會,還需要打卡當天的復習和第二天的預習內容。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準備工作全由家長完成,甚至連班級材料打印都要家長輪流來……如果什么都要我們家長來,還要老師做什么?”家長張先生表示,從幼兒園幫孩子做手工、到一二年級進校打掃教室、再到現(xiàn)在每天輔導功課,他和妻子要應付老師安排的各種“任務”。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家校共育這一大口號下,學校和老師向家長們讓度權利的同時,不少老師也確實把自己原本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交由家長來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做客嘉賓:市政協(xié)委員、青島電子學校校長 崔西展
家校不錯位不亂位
才是破局關鍵

“這個問題往小了說是家校關系的問題,往大了說是教育理念的問題,再往深處說,則是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到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理念的誤讀。”崔西展告訴記者,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所有教育工作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學生的成長,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前兩項屬于文化基礎,以學校為主體教給學生;中間兩項依靠學生自主發(fā)展習得;而后兩項則需要學生在社會參與的實踐中掌握。從學前到中小學階段,幫助孩子完成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等自主發(fā)展,是家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的主體仍是學生,但作為支持系統(tǒng)的則主要是家庭和社會。這樣一分析,在學生成長中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非常清楚。”
在他看來,眼下部分老師讓家長參與作業(yè)批改、課業(yè)輔導的做法,不單單增加了家長負擔,還是一線老師定位錯誤和家校責任的錯位。“實際上批改作業(yè)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判斷對錯,更重要的是對前面教學的反思和對后面授課的指導。在這一點上,老師才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專業(yè)人士。”崔西展說,在共育過程中,對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任務分派,也應該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情。“學校、家庭、社會每一環(huán)都定好位,不亂位不錯位,積極主動地補位,這是破局的關鍵。”
做客嘉賓:市政協(xié)委員、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 孫法柏
家長、學校各有分工
健全人格培養(yǎng)最重要

“當時江蘇家長怒退家長群的新聞我關注了,作為家長這一方,我理解他的心情。”孫法柏也是一名家長,女兒今年上大二。他笑言,自己也曾經是多個微信家長群中的一員,要面對多門學科的多位老師,也曾感到“亞歷山大”。分析家長退群這件事的本質,孫法柏稱,歸根結底是要探討我們的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家長與學校應該共同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各有分工,同時彼此加強溝通。在家校分工方面,孫法柏建議,家長不應該成為孩子學習上的“監(jiān)工”,呼吁中小學減少家長在孩子學習方面的干預,比如檢查作業(yè)、背誦課文等。“如果孩子的個性很強,在學校有老師‘監(jiān)工’,回到家家長又來‘監(jiān)工’,逼得太緊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家長產生對立情緒,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孫法柏還建議,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家長其實承擔的責任一點不比學校少。家長應該在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德行培養(yǎng)上下功夫,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是最重要的。
作為過來人,孫法柏回憶教育女兒的點點滴滴,最大的感受是,他沒有成為一名“監(jiān)工”,而是重在培養(yǎng)女兒的健全人格。“初中時期,雖然女兒的學習成績并不是最好的,但我選擇陪她一起成長,而不是去逼她,到了高中、大學時期,她的成績慢慢在提高,最重要的是,她對學習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孫法柏說。
做客嘉賓:市人大代表、上合實驗初中副校長 趙燕
明確邊界合作不越界
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家長不關心孩子所在的學校,沒有家長不關心孩子在學校里正在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沒有家長不愿意為孩子所上的學校貢獻一點力量。”趙燕表示,家長是學校教育最可依靠的力量,是學校教育的同盟軍。針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應明確邊界,確保雙方合作而不越界。她建議層層成立家長委員會,保證每個家長都有公平公正參與管理班級的權力,借助家長委員會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體,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在班級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選舉產生年級家長委員會,然后再產生學校家長委員會,之后再推動成立市、縣中小學家長委員會聯(lián)合會。
她認為,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明確各自的邊界,既不相互越界,又要攜手合作。家庭教育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它應該以教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為主。家庭教育也有指導、督促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的職責,但是不能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更不能成為唯一內容。學校教育當然需要家長參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應主要聚焦民主管理、提供課程資源等幾大領域,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成長、團隊成長、伙伴成長,為學校提供講座、短期課程、實踐課程等資源。可利用家長所擁有的廣泛社會資源,有計劃地讓學生走進社會開展學習和體驗。“不過,家長對班級的參與,也應僅限于此,而不應過多干涉教師的教育,給教師充足的課堂自主權。”趙燕認為,這樣彼此才能朝著讓學生更好發(fā)展的目標相互促進,而不會因為家長的過多參與而讓教師畏手畏腳。(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徐美中 于波 王曉雨)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