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3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西海岸新區獲悉,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的“智慧管家”上線。這個“管家”能通過數據建模,真實展現碼頭場景,實時感知干散貨碼頭大型機械、貨垛、人員等最新狀態,并進行智能作業。這是全國首創的干散貨碼頭智能管控平臺。
智能管控平臺中控室外不遠處,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40萬噸礦石碼頭。它像一個能源心臟,將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石,送抵國內的天涯海角。
寒冬時節,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只見這里一片繁忙景象:自2014年6月獲批國家級新區以來,西海岸新區依港而生、因港而興,坐擁山東港口前灣港、董家口港兩個億噸級深水大港,聯通全球180多個國家、700多個港口。
設施不斷升級完善 建設一流口岸環境
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人員和經貿往來的橋梁,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口岸開放涉及面廣,需逐級層層申報意見,程序復雜、周期較長。
2020年7月,青島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啟用,面向國際航行船舶開放。由此,西海岸新區兩大港口口岸均實現對外開放,標志著青島西海岸新區進入國內為數不多的“雙港口口岸”城市行列。董家口港口岸的對外開放啟用,對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助推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和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大意義。
為建設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一流口岸環境,按照國家關于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相關部門與山東港口青島港通力協作,口岸查驗基礎設施與港口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并不斷進行升級完善。
目前,在董家口港區航運中心配套建設了進口商品檢驗檢疫實驗室,建設了配有直升機停機坪、露天清洗池、晾曬場地的海上溢油應急設備庫,建有國際先進的VTS(船舶交通服務)系統等設施,實施口岸現場全封閉管理,為董家口港口岸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董家口港區隸屬于山東港口青島港,規劃建設泊位122個,年通過能力5.3億噸,是山東港口一次性規劃陸域最大、泊位最多的綜合性港區,就港口規模來看,相當于再造一個“青島港”。
據統計,董家口港區年吞吐量已連續三年超1億噸。2019年,董家口港區靠泊船舶4012艘次,完成吞吐量1.5812億噸,其中外貿運量9054萬噸,打造了全球綜合效率最快、配套功能最全、全程服務最優的大船接卸品牌,成為40萬噸大礦船靠泊中國的首選港、首靠港。
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后,煤炭等大宗散貨將可由此直接進出,僅煤炭進口一項一年就可為董家口經濟區內企業節省物流成本過億元,對于構建集航運、貿易、金融、裝卸、儲存、運輸等各要素為一體的產業鏈生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落實創新改革措施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駐董家口港口岸各查驗單位組建后,克服人員少、工作量大的困難,迅速落實創新改革舉措,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不斷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其中,董家口港海關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推行船舶進出境業務無紙化,實現船舶進出境通關“最多跑一次”,對進口鐵礦、錳礦、鉻礦等大宗散貨實施“先放后檢”監管模式。董家口海事局通過全面提升通航管理水平、應急處置能力和強化船舶現場監管力度等措施,保障口岸臨時開放期間船舶安全靠離泊。董家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大力推行“互聯網+邊檢服務”戰略,實行“網上辦、預約辦、分批辦、現場辦、電話辦”“五辦”服務模式,極大提升了服務效能。
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后,董家口港區、前灣港區依托各自優勢,逐步實現兩大港區的互為補充、協同聯動、功能釋放,不斷促進規模型、基地型、外向型、臨港型產業的快速集聚,真正承擔起了青島港轉型升級,向第四代大港跨越的歷史重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