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民革青島市委副主委、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尖端技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曾學鋒: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

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今天,堅持科技創新,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必由之路。
曾學鋒認為,青島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體系完備,并已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對比發達國家,我們必須從產業角度做出改變,從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成從商品的生產到服務生產的轉變,從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時,青島乃至我國技術要素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技術要素對比土地、資本、勞動力、數據等其他要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重要地位越來越顯著。
對此,曾學鋒提出3點建議:
一是加快高端資源集聚,布局重大創新工程建設。加快聚集國際高端人才。加強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青島國際院士港、藍洽會等平臺和峰會國際化效應,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前沿和國際規則的高層次人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交流服務平臺。發揮國家海洋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等大院大所和青島國際院士港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的優勢作用,與在產業方向有引領作用的大企業聯合,在新材料、智能制造、藍色海洋、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創新項目,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與國內外引領型企業合作建立產業化應用場景,通過前沿技術的布局來調整結構,通過無中生有的創新研發來建立新的業態,通過新的技術應用場景完善戰略新興產業鏈條。
二是完善科技服務業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力提升技術轉移機構服務水平,同時加快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培育專業技術經紀人。鼓勵高校類技術轉移機構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研發和轉化自主權。做實企業服務專員制度,深入企業開展技術轉移和科普服務。堅持企業出題、高校院所提供解決方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高水平技術成果加快轉化。
三是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建議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戰略型企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文/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