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賞飯吃,給了她這張臉”,這是李安對章子怡的評價。
章子怡是美的,美到知乎、豆瓣等社交媒體專門為她的臉建立討論標簽。這張被李安評價 “怎么拍都上鏡”的臉在《上陽賦》中因扭捏的少女之姿,被網友吐槽膠原蛋白流失、尷尬做作。
不惑之年的章子怡讓“少女感”成了自己的標簽,《上陽賦》及笄之年的少女阿撫成了劇情最大的槽點,從大屏到小屏的轉變之路,曾被國師張藝謀驗證過的“電影臉”也未能挽救章子怡的少女姿態,少女感又一次被推到公眾面前。
章子怡的“少女之困”困在了哪。

在當下影視塑造的少女鏡像中,尤其在愛情題材中,導演們抓住了青春期正在發育的少女性別氣質,利用少女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尚未發育成熟的性別氣質,將少女年齡上的小和初次戀愛的純與觀眾審美點中的可愛、純真結合起來,再用特定的場景和鏡頭語言營造出浪漫清新的氛圍。
少年時代懵懂真摯、笨拙又略帶扭捏的情感在這樣的氛圍塑造下一下撞進觀眾的心里,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觀眾對于少男少女情感狀態的共識尚未發生改變,所以會先入為主的為《上陽賦》中15歲的阿撫和三皇子子澹搭建一個烏托邦式的愛情世界。
但章子怡40歲的臉上寫滿成熟女性的韻味、楊佑寧的古裝扮相略顯粗獷,實在不符合觀眾心里的“白月光”,兩位主演長相缺少了觀感上的“小”與“純”,導致每一幀畫面都透露著與青梅竹馬愛情的違和感。這也是為什么觀眾見不得章子怡吐舌頭撒嬌、看不慣她成熟女性美下的懵懂純真。

另一方面,當下影視有意識的突出少女的純美,以少女的純和美氤氳出畫面純凈的情調,少女青春無邪的臉龐,干凈清純的氣質成為觀眾凝視的客體。這恰恰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中傾向女性純美、柔弱的東方情懷。
而此般影像下的少女塑造,往往需要一張干凈的初戀臉,一雙滿是星辰的眼睛,讓觀眾感覺她這一生永遠都是正值青春的明媚少女,看后有產生情感的沖動。
章子怡的臉固然美,但她的美恰恰不屬于“少女美”的范疇,導演曾用刀馬旦評價章子怡,恰恰是因為她的長相既有旦角的柔氣又帶著一腔孤勇的將氣。20歲的章子怡在《臥虎藏龍》中初露頭角,未經風霜的年紀,眼神里透露出的卻是倔強倨傲的反抗之美,大銀幕將她的臉萬倍的放大,但她稚嫩臉上透露出的不甘讓她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江湖里成為難得一見的亮色,章子怡心里住著一頭猛虎卻能成為那朵讓觀眾靜下來細嗅的薔薇,這樣的臉未必少女,卻高級。

“電影臉”是電影身體美學在電影文本構建中的運用,少女感卻是流量明星迎合大眾審美的風尚,從電影走出來的章子怡本可以在電影的光影中坦然的展現成熟多元的個性魅力,但當她選擇成為15歲的少女阿嫵時候,她也要承受觀眾失望落空后的質疑。(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