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疫情,家在石家莊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一女生馬慧璇,無法按期回家,只能留在學校。學校宿管阿姨韓淑娟了解情況后,熱情邀請她回家過年。馬慧璇將這段視頻發到網上后,一夜之間火爆全網,5100多萬次點擊、140多萬個贊、4萬多條評論。為了幫助馬慧璇更好地了解青島、認識青島,青島早報邀請她寒假期間到報社實習。昨天是馬慧璇實習的第一天,恰好是進入臘月后的第一個李村集,記者與她一起現場探訪。

首次逛大集想帶“福”字回石家莊
昨天是農歷臘月初二,中午12時許,結束了學校里的留校學生會議后,馬慧璇從黃島趕到李村大集附近。當天是進入臘月后的首個李村集,探尋今年大集上的新變化,傳遞大集上的濃濃年味,是各家媒體都關注的新聞現場,所以當天早報記者按計劃到李村大集進行采訪。
馬慧璇與早報記者會合后,在去往李村大集的路上,記者向她介紹了李村大集的淵源,在得知李村大集有近120年的歷史后,馬慧璇有些吃驚。 “來青島半年多,因為疫情的關系,基本哪里也沒去。”馬慧璇說,這次有機會到報社實習,正是了解青島的最好方式。首個任務就是采訪李村大集,讓她感覺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島市民的生活,所以特別興奮。
剛進入大集,馬慧璇就被鋪天蓋地、紅彤彤的福字和對聯吸引住。她驚訝地表示:“我從沒見過這么多的對聯和福字,太喜慶了,感覺明天就要過年了一樣! ”忍住心中的興奮,馬慧璇按照記者的提示,仔細觀察,并尋找合適的攤主展開采訪。 “這個福字多少錢?窗花有和牛年相關的圖案嗎?”馬慧璇試著提出采訪的問題,并仔細記錄下來。在把自己想了解的內容都問明白后,馬慧璇拿出手機拍攝下視頻資料,用于后期做視頻報道。
在完成一系列工作后,馬慧璇拿著手中喜慶的“福”字若有所思,說:“如果春節前還能回到石家莊,就帶一個‘福’字回去,也算這段特殊經歷的紀念。 ”

了解青島特色李村大集上一次看個夠
穿過對聯攤位,記者和她都聞到一股濃濃的香氣。馬慧璇好奇地詢問這是什么,記者告訴她,這是青島的特產美食——李村脂渣。只見幾張長桌,幾個小凳,人們圍坐在一只大鍋旁邊,鍋里白菜、豆腐燉脂渣,食客們吃得滿臉流汗。“石家莊街邊也有類似的燉羊肉、牛肉湯,冬天配著火燒吃下肚,渾身都暖和了。 ”馬慧璇介紹。
在市場上,馬慧璇又看到大量用來做饅頭的榼子,她蹲在地上挨個看起來。 “真是太豐富了,過年用這個做出饅頭來,真是舍不得吃啊。 ”馬慧璇感慨著,連連稱贊李村大集的熱鬧勁。

等走到海鮮市場,馬慧璇如同走進了海洋博物館,各種海鮮產品讓她目不暇接。 “石家莊基本都是淡水魚,很少見到活的海魚。 ”馬慧璇羨慕地說,青島人太有口福了。記者則教她認識各種魚,等逛完海鮮市場,馬慧璇也能獨立辨別出鲅魚、鯧魚、刀魚等不同的魚類品種。
“李村大集真是太熱鬧了,商品種類也多,這是我來青島打卡的第一個地方,回去要發個視頻記錄下。 ”馬慧璇說,這一趟真是感受到青島的年味很多地方與石家莊不同,這讓她感覺十分新鮮。 “我拍了很多照片,給我爸媽也傳過去了,讓他們也看看青島過年是什么樣子,告訴他們我在青島挺好的。 ”
首次寫稿感慨“記者工作不容易”
昨天下午,結束采訪工作后,馬慧璇來到青島早報編輯部,辦理了實習手續。未來一段時間內,她將隨同早報記者一起,采訪各類新聞,鍛煉自己的新聞寫作能力及新媒體產品的制作。
“昨晚得知可以來實習時,特別激動,一直在想報社編輯部是不是和電視劇里演的一樣。 ”馬慧璇說。記者給她簡單介紹了報社記者、編輯、美編、審讀、新媒體編輯不同崗位的工作特點和職責后,馬慧璇對報紙的出版流程有了大致了解。她表示,自己第一天實習,對報社的工作感覺很新鮮,特別是能以采訪的形式了解青島的風土人情,深入到青島市民的生活中,感覺對自己今后的職業規劃、課程選擇都有很多的幫助,可以讓自己更明確地了解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
到了寫稿子的時間,馬慧璇坐在電腦前,整理白天的采訪思路,根據自己記錄的內容,寫下自己采訪李村大集的過程和感受。 “第一次寫,感覺還是挺難的,記者這個工作不容易。 ”當馬慧璇了解到,記者有時候遇到特殊采訪任務,一天就要完成五六千字的稿件寫作量、有時要工作到半夜十二點時,連連感慨“真不容易”。 “這個寒假,可以到報社來實習,我非常開心,感覺很有意義。 ”馬慧璇說,自己有信心完成各項采訪任務。
馬慧璇采訪手記
趕大集品年味
第一次來到李村大集,我萬萬沒有想到李村集這么大,貨物這么多,來趕集的人也這么多。青島早報記者告訴我,李村大集原來在李村河橋底,后來搬遷至現在的地方。
在這里,只要是想買的東西,就沒有買不到的,菜市、花市、燈籠市、對聯市……各個品種的市集上,商品一應俱全。就拿花市來說,遠遠看上去就是一片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茶花、蠟梅、杜鵑花、蟹甲蘭、君子蘭、瓜葉菊,在這里采購的人,你一盆、我一盆,高興地用大車小車帶回家去,等到春節擺放在廳堂里,一定給家里增添很多春天的氣息。
我最感興趣的是燈籠市、對聯市,燈籠市里大多是抱著孩子采購的老人。熱鬧的人群里,小孩子的手上擎著紅燈籠,兩邊的攤位上擺著牛年吉祥的福字和對聯,有“年年有余”的雙魚燈,“萬事如意”宮燈,還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花燈。對聯市里,大紅對聯一排接著一排,沿著街道掛起,從遠處望去,紅紅火火一大片。攤位上擺滿五顏六色的過門貼,方方正正的大“福”字,四角襯著“富貴吉祥”“年年有余”的燙金字,格外顯眼。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巨大的家譜,很有年代感。我問了攤主才得知,這巨大的家譜又叫“家堂”,買的時候要說“請”。我細細看族譜的模樣,依稀記得,我小時候過年時,家里也曾掛過族譜,年除夕在吃餃子之前,我還在供桌前規規矩矩地給先輩們磕過頭。
互動
在青“就地過年”講講你的計劃
非必要不出行,盡量留在工作地過年。隨著近期疫情防控的需要,減少人員流動、就地過年成為熱詞。早報記者搜索發現,近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陜西、湖北等至少29個省份陸續發出倡議,提出“非必要不返鄉”。
早報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在青島各高校、企業中,像馬慧璇這樣,因為返鄉目的地為疫情地區而無法回家的人也有不少。馬慧璇對此表示,她和很多同學聊起過這件事,大家也都明白,這個時候雖然不能順利回家,但留在青島,就是對家鄉抗疫最大的支持。
今年你過年是否留在青島,如果聽從倡議“就地過年”,你有什么打算?今天起,你可以撥打早報熱線電話82888000或關注青島早報官方微信公眾號留言,講述你的心情與計劃。(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實習生 馬慧璇)
馬慧璇體驗早報實習生工作。視頻剪輯 吳冰冰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