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程偉豪執導,張震、張鈞甯等主演的懸疑影片《緝魂》于1月15日上映,該片聚焦王氏富豪被害案,巨額遺產的背后隱藏著深不見底的欲望糾纏,真相難覓。
在程偉豪的導演履歷表里,幾乎都是懸疑、犯罪類型,其中2017年上映的《目擊者之追兇》豆瓣評分高達8.2,成為近年評價最高的華語犯罪懸疑片之一, 正在上映的《緝魂》依舊是程偉豪擅長的懸疑題材。
【創作】
用“記憶移植”故事探討“生物倫理”
影片《緝魂》改編自科幻作家江波的中篇小說《移魂有術》,講述了一個“記憶移植”的故事,原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精神病醫生,影片中改為張震飾演的身患癌癥的檢察官梁文超,在調查一起離奇的倫理案件時,他面臨職業與良心的雙重束縛,從頭到尾都凸顯著人性的矛盾,并且探討了科幻中的“生物倫理”。

雖然歐美也有一些類似于《黑鏡》這樣的影視作品探討情感倫理,但程偉豪想要在犯罪懸疑題材上加上東方軟科幻的概念,“元素雜糅比較多后會存在一個擔憂,什么都想講,但有一環講不清該怎么辦,所以劇本創作階段時就特別注意情感內核的走向。至少創作完之后,演員是很有興趣想要演這些角色,他們是因為被角色情感戲份吸引,不管是東方、西方軟科幻還是燒腦懸疑反轉,最終都會被收攏起來回到人性這一塊,后期的我就沒有太多顧忌,只希望讓觀眾在破案過程中有腦洞大開的感覺。”
【選角】
選張震的理由很“膚淺”,因為他太帥
《緝魂》的兩位男女主角,張震、張鈞甯都是程偉豪的首選。2018年底,他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把劇本給張震看,張震對這個影片很有興趣。談起為什么是找張震來演,程偉豪直接用“膚淺”二字形容自己:“哈哈,我就是很膚淺,我這么說確實是因為張震太帥了,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睛會說話,在寫劇本的最開始就一直想著他,以他為角色來進行創作,這個角色也需要他。在第一次碰面后我跟他介紹了梁文超在癌癥末期的身體狀態,丑話說在前面,需要瘦20斤,也要剃光頭,他沒有猶豫,二話不說就接受了這個挑戰。”

【幕后】
設置反轉點令導演非常焦慮
《緝魂》的劇本并不是一蹴而就,整個劇本的創作長達兩年半。2016年程偉豪開始進行劇本創作,直到2018年年底才給張震看了第一稿,2019年下半年進行籌拍,2020年1月完成拍攝。程偉豪坦言整個創作并非一帆風順,在構建反轉的劇作創作中就充滿了糾結與痛苦,也給了他很長的沮喪期:“例如設定反轉點,若不能理所應當進行反轉會令我非常焦慮,劇情發展之前需要鋪墊到多少,故事推進到一定程度要讓觀眾覺得有跡可循,到了具體時間點觀眾需要有怎樣的反應,這些懸疑反轉點的構建會時常卡住人的思想,一旦捋順了可以很快做出來,不過那時你回過頭來,已經過去了一兩年。”

跟原著小說作者江波學了不少科學知識
在對小說《移魂有術》的改編上,《緝魂》也算是大刀闊斧,電影大概有百分之五六十與小說相似,其他的比例完全是程偉豪自己創作出來的。例如《移魂有術》本身的故事里沒有警察,但《緝魂》則著重于偵探破案的過程,改編度頗大。
程偉豪表示,小說原著最重要的是給電影提供了RNA技術的科學基礎,即是RNA以制作粉末的方式把人類的認知和意識保留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增加東方世界對靈魂的觀點:“因為我一直想要拍類似于《黑鏡》一樣的電影,剛好資方朋友推薦了《移魂有術》,在拍攝過程中我也去上海找了很多次作者江波,小說中RNA技術是沒有用在癌癥上的,類似于這些改動我需要反復和他做確認,跟著他也學了不少科學知識,譬如說神經元的概念,人的神經就像是一個園藝花圃,會經過不同的修剪,這些科學課對電影的設定幫助很大。”
最任性的決定——順著拍
《緝魂》全片戲份順暢,在幕后拍攝也基本沒有太多NG,但很多戲份會用不同程度的表演來選擇最合適的鏡頭,例如張震與張鈞甯的對峙戲就采用了比較收斂的版本,情緒更加戳中觀眾內心。
后來重新復盤這次拍攝,程偉豪說關鍵是這次拍攝預算多了一些,所以做了一個任性的決定順著劇情拍,這樣演員就能真正照著角色情緒一步步走:“通常電影都是跳著拍的,可能開始就拍最后的戲,拍完剛認識的兩個人就拍到他們最后的鏡頭,但我發現這次順著拍對演員醞釀情緒非常有幫助,當他們走到戲劇情緒點的時候,已經真實體驗過之前經歷的事情,能更真實、快速地醞釀出劇情需要的情緒。”

科技感畫面是真正燒腦的地方
《緝魂》的故事背景定在近未來,成本的增加讓程偉豪有空間去打造一座賽博氣息濃厚的城市,陰郁的天空、高科技的樓宇建筑,這個架空的世界也提供了“人腦復制”技術存在的合理性。臺式電腦的曲面屏、辦案使用的平板電腦、門禁是語音助手,這些都是10年內可以預見的地步。“我很怕自己過度地在視覺美學方面設計,讓觀眾覺得難以信服,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東西要去確定,在執行拍攝這些科技感的畫面時才是真正燒腦的地方。”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