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1月18日5版

790個文件夾記錄超級工程的“誕生”
關鍵詞:膠州灣第二隧道
故事背景:2020年10月29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正式開工,青島將迎來“雙海底隧道”時代。這條“海底巨龍”將有效暢通膠州灣東西兩岸人流物流,推動環膠州灣一體化發展。
發生地點:膠州灣第二隧道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施工現場
出場人物:青島國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總工辦負責人倪健
在位于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的膠州灣第二隧道施工現場,倪健打開筆記本電腦,在文件搜索欄中敲入“膠州灣第二隧道”的關鍵詞,隨即790個文件夾躍然屏幕之上,滑動鼠標可以看到,每個文件都以“時間+事件”的標準格式命名,小到一次部門內部例會,大到一次專家論證會,通通囊括于此。他的電腦也因此被同事稱為“二隧工程的移動資料庫”。

■青島國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總工辦負責人倪健(中)在施工現場。 王冰潔 攝
自接手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始,倪健的時間大多被各種會議“填滿”。在他看來,長期保持的歸檔整理工作不僅是基于個人習慣,更緣于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的“特殊性”。“二隧是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規模最大的超級工程,也是青島‘十四五’期間的重大工程,難度和意義都很大。我們統籌工程設計和施工全過程的研究審查等任務,工作戰線長且繁冗復雜,隧道需要一米一米掘進,設計研究需要一點一滴積累。因此實現所有數據資料可追溯十分重要。”倪健介紹說。
面對這個超大規模、超高難度的海底隧道工程,其海域段施工長度長,地質條件復雜,施工工法多,在經過深入研究和反復論證后,最終確定先行啟動黃島端斜井工程建設,提前直達海底的施工方案,后期待時機成熟后同步進行東段施工,形成“長隧短打、多點開挖、平衡推進”的施工態勢,最終在海底實現東西兩段“合龍”。
每逢周五,團隊成員都會在施工現場召開一次生產調度會議。數九隆冬,建筑工人們頂著寒風進行斜井洞口的明挖,以及底板施工工作。對照設計施工圖,倪健會對施工現場每個細節進行“把關”,保證最終的質量和技術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所謂的斜井就是從地面斜著向海底挖出一條長達千余米的通道,便于后續在海底開展主隧道施工作業。” 倪健告訴記者,眼下斜井明洞施工已經接近尾聲,馬上將開展斜井的洞內施工,這就意味著隧道施工全面步入正軌,隧道施工工作面全部展開。
事實上,在過去13年里,倪健都在與海底隧道工程“打交道”,他全程參與了膠州灣隧道的建設,并作為“先遣人員”早早介入膠州灣第二隧道的籌備工作中。雖然之前已經積攢了豐富的建設經驗,但這一次的“超級工程”還是給他和同事出了諸多難題,“二隧所穿越的膠州灣是經過漫長演化而形成的極為獨特的地貌,多條斷裂帶在此匯集,海底地形十分復雜。” 倪健介紹說,如何合理確定隧道兩端接線規劃方案,如何根據復雜水文地質條件確定項目施工方法,如何以最優方案穿越滄口斷裂帶,如何攻克超長海底隧道的通風防災及救援技術等,在工程光環背后,每一項難題的攻破都需要經歷不計其數的論證和研究。
從一隧到二隧,從普通工程師到團隊負責人,青島海底隧道建設水平不斷進階的背后,也濃縮了不少像倪健這樣的參建人員的個人成長歷程。“于平凡之處見證偉大,于荊棘之下歷練擔當”,倪健告訴記者,就像每次行駛在膠州灣隧道時,他可以對女兒驕傲地說“這是爸爸參與建設的”一樣,如今他的小兒子也已經八個多月大,“等到二隧通車后,我一定載著兩個孩子走一趟,把‘世界之最’的建設故事講給他們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