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8日訊 海枯石爛,曾是我們關于時間最久遠的想象。電影發明后,我們把想象刻在膠卷上,期待它能承載我們穿越時光。在青島的電影史上,首部以青島為外景地拍攝的電影《劫后桃花》,編劇洪深就是踏著福山支路長長的臺階長大,把青島定格在光影中。

多年后,福山支路依然是青島最熱門的拍攝取景地之一,以至于這里的居民早已習慣了鏡頭的凝視、光影的照亮。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福山支路上的臺階小路,迎來送往了數不清的劇組,“他們一搭棚子就拍到半夜,這條路就是上鏡。”
福山支路,位于青島市南區,是青島的老街之一,至今這條路上還留著目前青島為數不多的馬牙石路,路兩側的老式建筑向我們展示著福山支路的百年歷史變遷。福山支路像一位耄耋的老者,低吟著歷史的回聲,讓福山支路的空間功能不僅體現在電影敘事的場景功能上,還因為它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性,可以讓它成為電影的表意空間。

然而,導演們如此熱衷這里,還因為福山支路的美恰到好處,拾級而上的臺階、暗黃的墻壁、夏天滿墻碧綠的爬山虎,枝干虬曲蒼勁的老樹,樹枝上纏繞著的黑色天線,一景一物都讓福山支路充滿歲月的痕跡,放眼望去、福山支路的色彩搭配恰到好處,黃墻、綠樹、紅瓦、褐石,每一處定格就如一幅電影畫面。
2010年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海洋天堂》就在此取景,劇中癌癥晚期的父親背著患有自閉癥的兒子,在福山支路上嬉笑打鬧,展現著溫情的父子時光,這樣一個生活化場景卻有此般動人的感染力,這源于福山支路自帶的歲月感、生活感、光影感和色彩感,讓它以無聲勝有聲的“姿態”,瞬間掀起故事的高潮,渲染劇情的發展。福山支路拾級而上的臺階,斑駁的外墻,這些觀眾熟悉的生活類場景,卻恰恰帶著美感,讓電影空間所呈現的力量更加凸顯。

影像比它們的制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當觀眾走在福山支路,凝望著導演們最初的凝望,穿行在夕陽余暉的光影里,關于這座城市的時間和空間想象在這里匯聚,中國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處定居,這是青島文明的先聲。三三兩兩放學的孩童跑過,居民樓傳出飄香的百家風味,這是日常生活的百態,而電影把歷史、生活變成藝術,永久地鐫刻在光影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文 王雷 /圖、視頻)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