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應急救援指揮部進一步優化工作思路,明確“3+1”總體救援方案,“3”即:生命維護監測通道(1號和3號鉆孔)、生命救援通道(井筒和10號鉆孔)、排水保障通道(7號和8號鉆孔);“1”即:輔助探測通道(4號、6號和9號鉆孔)。目前,救援現場共有10個鉆孔,其中2號鉆孔因遇破碎帶卡鉆、 5號鉆孔因偏離7.3米無法糾偏,均已廢棄。
救援最新進展
截至1月19日12時,救援最新進展情況如下:
生命維護監測通道:1號鉆孔持續探測,暫無信息;3號鉆孔保持聯絡暢通和給養輸送,19日7時31分,經監護人員與井下通電話確認,被困人員狀態良好。19日9時2分,投放營養液55瓶、小米粥13瓶、益生菌1瓶、溫度計1支,同時投送了保溫毯、留言紙和濕巾等物品。
生命救援通道:井筒清障深度350米;10號鉆孔作為救援逃生通道,正在平整場地,爭取盡快開鉆。
排水保障通道:7號鉆孔進尺28米;8號鉆孔設計放點完成,等待平整場地。
輔助探測通道:用于搜尋失聯人員,4號鉆孔進尺555米,6號鉆孔進尺480米,9號鉆孔進尺9米。
現場共有16支專業救援隊伍和1支消防救援隊伍,救援人員589人,救援裝備388臺套。
加快井筒清障進度
目前,生命救援通道存在較大困難,主要是在距井口350處,遇到嚴重堵點,供風排水管路、供電通信線纜等相互交織疊加在一起。井筒內施工空間窄、吊籠斷面小,清障施工難度極大。
著眼提升井筒清障速度,指揮部調整井筒清障方案,增設兩臺穩車,采用三層盤布置,上層盤做保護盤,下兩層盤做工作盤,小型雜物用吊籠提升,大型雜物用鉤頭直接提升,方案實施后,井筒內清障切割作業從4人增加到6人,可同時分工清理更多障礙物,增設吊籠罐道繩,提升速度及安全性將得到大幅提高。
制約吊盤下放的井壁障礙物清理難度大,救援人員正全力推進,穩車及天輪、鋼絲繩、吊桶、吊盤等設備設施安裝完畢,井口鎖口梁已拆除,影響吊盤下放的井筒上部障礙物基本清理完畢,吊盤已下放至距井口210米處。正在架設風筒、敷設電纜和信號纜。
井下礦工體力逐步恢復
事故現場集結了心理、營養、骨科、創傷、神經外科等多方面醫療專家。25輛救護車,80余名救護人員隨時待命。救援指定棲霞市人民醫院和棲霞市中醫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煙臺毓璜頂醫院作為重癥轉院救治醫院。
1月18日晚,井下被困礦工通過電話反映,想吃咸菜、小米粥、火腿腸等食品。考慮到礦工體力剛剛恢復,不宜吃過硬食物,醫療專家決定在19日9時投放營養液、小米粥、益生菌等食物。同時投放壓縮保溫毯,給井下礦工保溫。為提振被困礦工信心,還專門安排心理專家對礦工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出現悲觀、急躁、失落等情緒。
下一步,待國家衛健委專家抵達后,將對醫療救助方案進行重新優化,詳細了解每名被困礦工的身體狀況,建立單獨健康檔案,明確進什么食,用什么藥,提高身體康復針對性。
應急救援指揮部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調整后的總體救援方案,不惜一切代價、窮盡一切手段、搶奪救援時間,全力推進救援工作。(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董卿 趙洪杰 趙豐 從春龍 王世翔 張楠 報道 )
早前報道:
今晨為被困礦工投放了小米粥、保溫毯
1月19日上午,記者采訪了井口醫療救護組組長、毓璜頂醫院副院長宋西成。宋西成告訴記者,目前事故現場集結了包括心理、營養、骨科、創傷、神經外科等多方面的醫療專家。還有25輛救護車,80余名救護人員隨時待命。救援指定棲霞市人民醫院和棲霞市中醫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毓璜頂醫院作為重癥轉院救治醫院。“昨天晚上跟被困礦工溝通了兩次,礦工反映想吃咸菜、小米粥、火腿腸。考慮到工人體力剛剛恢復,不適宜吃過硬的食物,我們在今天早上的投放中增加了小米粥。”宋西成告訴記者, 19日早晨,對井下礦工進行了第四次投放給養。“18日凌晨1點,醫療組第一次跟井下電話溝通的時候,說有兩個人類似昏迷,還有一個頭部受傷的。昨天晚上通電話,反映兩個昏迷的今天已經能站起來走了。頭部受傷的,也投放了消毒紗布,醫用綁帶等。工人們的體力在逐漸恢復。”記者了解到,昨天晚上,還有礦工通過紙條反映冷。今天早上在投放給養中,加入了溫度計。另外,為了給礦工保溫,還將投放救援用的壓縮保溫毯。宋西成告訴記者,今天下午, 國家衛健委的8名專家也將抵達救援現場,就當前的醫療救助方案進行重新優化。“下一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詳細了解每一名被困礦工的身體狀況,建立單獨的健康檔案。健康狀況如何,吃什么,用什么藥,如何改進。這是我們要重點做的事,要一對一有針對性地做。”為了增強被困礦工的信心。救護組還安排了心理疏導專家,通過電話、紙條等多種形式對礦工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出現悲觀、急躁、失落等情緒。(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從春龍 董卿 趙洪杰 趙豐)
棲霞金礦救援:正在啟動7號和8號鉆孔
1月18日下午,棲霞金礦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召開第四場新聞發布會,指揮部副總指揮、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介紹了現場救援最新情況。陳飛稱,3號、1號鉆孔分別于17日13時55分、18日5時03分實現巷道貫通。救援現場共有15 支救援隊伍,388臺套救援裝備進駐。同時計劃啟動7號、8號鉆孔,有望于兩日內進場施工。

陳飛介紹,17日以來,事故救援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17日13時55分,3號鉆孔與五中段巷道貫通,與受困人員取得聯系并輸送了給養;18日凌晨5時03分,1號鉆孔與六中段巷道也實現貫通,救援工作有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陳飛從4個方面介紹了現場救援最新情況。
陳飛首先介紹了前期救援的主要舉措。事故發生以來,應急救援指揮部按照省委省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窮盡一切手段、搶奪救援時間,爭取被困礦工安全升井”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應急管理部工作組的大力支持指導下,省市縣一體化應急救援指揮部爭分奪秒、有力有序有效組織開展救援工作。
一是迅速集結最強資源力量投入救援。在全國救援專業隊伍力量的有力支援下,現場迅速集結最優秀的專家、最專業的力量、最先進的設備,高效有序開展施救。專家隊伍方面:成立由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北京礦冶集團、中煤第五建設有限公司、山東黃金集團、山東能源、勝利油田等單位3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現場研判指導救援方案。救援力量方面:先后調集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大地特勘隊、中煤第五建設有限公司、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和第二勘探隊、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兗州煤業股份礦山救護大隊等專業救援隊和煙臺市消防支隊,共15 支、532 人,388臺套救援裝備進駐現場救援。機械設備方面:從陜西榆林、安徽淮南等地,火速調集最先進鉆機,開通綠色通道,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趕赴現場開展打孔作業,為生命通道貫通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是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救援。由于發生事故的礦井正在建設,現場救援采取了豎井清障和鉆井打孔“兩條腿走路”的救援方案,同步加快推進。
從1月12日開始開展豎井井筒清障工作,救援初期,沿現有井筒旋轉下放空心鉆桿,鉆桿下放至離井口360米處左右,由于井內障礙物過多過厚,無法繼續下鉆,但開辟了通風管路,可通過高壓送風向井底通風,并從井口排出有毒氣體,經測量,一氧化碳濃度、氧氣濃度、井筒溫度指標均趨于正常。自1月15日20時清至距井口350米處后,遇堵塞物嚴重堆積,清理工作遇到極大困難,進展緩慢。
為打通新的生命通道,提高救援成功率,從全國調集高性能鉆孔機,設計施工救生孔。目前,6個鉆機正在施工,其中1號、5號鉆機目標是“六中段”,2、3、4、6號鉆機目標是“五中段”。截至今天中午12時,除1 號(孔徑 311mm)、3號鉆孔(孔徑 219mm)成功貫通外,2號鉆孔(孔徑 219mm)因“卡鉆”停留在井下420米處,4號鉆孔(孔徑 711mm)已鉆至井下540米,5號鉆孔(孔徑 350mm)已鉆至井下201米,6號鉆孔(孔徑 311mm)已鉆至井下316米。同時,計劃啟動7號、8號鉆孔,有望于2日內進場施工。
陳飛介紹,應急救援指揮部同時做好其他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家屬工作。事故發生以來,受困人員家屬陸續抵達煙臺,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了專門工作力量,靠上做好家屬服務工作。充分理解家屬焦急心態,定期與家屬溝通信息、通報情況,盡可能地做好家屬疏導工作,廣大家屬十分配合救援工作。二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復雜,救援力量來自全國各地,在抓好救援的同時,加強疫情防控,成立了疫情防控組,做好有關檢驗檢測工作,疫情防控有力有序。三是同步啟動事故調查工作。省應急廳牽頭成立事故調查組,煙臺市將全力配合,嚴格依紀依法依規開展事故調查。絕對不會讓任何一個細節漏掉、讓任何一個責任人漏掉,依法依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做好事故調查。同時,深刻汲取教訓,做好面上安全生產事故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張海振 呂樂 陳曉 史宇 棲霞)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