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9日訊 “我們兩個車間廠房從原來兩層調整為三層,五個車間、倉庫增加建筑高度,辦公樓下增建了地下停車場,還設置了工業旅游參觀通道……”益海嘉里青島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擁軍介紹優化建設方案后的企業新貌。優化后的項目總體容積率由之前的1.4提高到2.46,畝均產值由1830萬元增長至2020萬元。據悉,響應“畝均投資、畝均產值論英雄”號召,膠州結合企業特色優化方案,調整項目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實現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
膠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619家,涵蓋機械裝備制造、服裝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制造四大制造業集群和現代商貿服務業等。膠州市把“畝均論英雄”理念始終貫穿于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節地增效,地盡其用,在“寸土寸金”的有限空間內產生最大化的收益。
同樣,計劃打造山東最大的制造業集聚平臺——萬洋眾創城項目在土地集約利用,帶動整體效益提升方面也有話說。
“膠州各部門和我們項目對接密切,更進一步地利用好土地資源。現在項目的規劃容積率提升到了2.6,項目園區容納企業由400家擴展到了700家,實現年產值60億,畝均稅收達到30萬。”青島萬洋眾創城項目副總經理陳顯靜說。
萬洋眾創城項目投資金額100億元,計劃引進300多家以裝備制造、電氣電子、食品加工和輕工產品制造為主導產業的企業,建設集智造研發、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生產生活配套、金融服務和智慧園區管理及生產生活配套為一體的低碳智造眾創園,打造山東最大的制造業集聚平臺。
膠州市鼓勵企業建設多層、高層廠房,推動企業向空中要效益,目前已引導70余個產業項目通過調整建設方案嚴格執行容積率1.5以上、新建廠房不低于3層等用地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予安排用地。對在存量土地上建設多層高層廠房增加容積率的或發展新興產業的,落實“不加征土地價款”和“五年過渡期”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杠桿撬動土地存量倍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們計劃投資3.2億元,建設23層的孵化中心,地上試驗基地3層,地下停車場3層。”膠州市勝利孵化中心項目負責人賈子秋說。
原來,在拿到項目地塊之初,建設單位規劃建設單層廠房,容積率僅為0.6。但隨著公司業務的拓展,他們又有了發展孵化基地新業態的想法。但因為在工業用地上改變用途建設商服項目需補繳一大筆土地差價款,這無形中給企業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膠州市自然資源局主動送政策上門,著重圍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企業辦理審批手續。
按照國家出臺的“工業用地改造五年過渡期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原依法取得的工業用地改造開發后提高廠房容積率但不改變用途的,不再增繳土地價款。勝利孵化中心項目改造后,在五年內不再增繳1000多萬元土地差價款的基礎上,地塊的容積率也提高到3.8。截止目前,膠州市已經為5家企業辦理了五年過渡期用地手續,改造后的容積率分別從原來的0.6-1.0提高到3.0-4.0,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同時,膠州市還大力鼓勵開發利用地下部分,向地下要空間,重新梳理了2018年以來已批、在批的學校操場、市民廣場等未利用地下空間的公益類項目,優化調整了24個項目的設計方案,全面提速審批、供地手續辦理,龍湖小學等4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地下停車場等,建成后將極大地發揮便民利民作用。嚴格落實“地下空間地價梯次遞減”政策,出讓地下空間用地562畝,對地下負一層、負二層分別按照地表同用途地價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測算地價,對地下負三層及以下空間不收取任何土地價款,鼓勵企業開發利用地下部分,全面拓展地下空間。
“以前停車都亂七八糟的,自從新規劃了停車位,下班回家停車也有秩序了,顯得小區更整齊干凈了。”家住東關小區B區市民李文強說。不僅住的更舒適了,玩的也更多了,改造后的健身小廣場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在家門口也能玩的開心。
膠州市在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中通過精巧設計、活用資源對小區功能進行優化和增補,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資源。“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融入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
膠州市還啟動編制了《膠州中心城區地下空間總體規劃》,明確了地下停車場、商業街等地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和控制要求,引導高效利用地下空間。(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周宣辰)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