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0日訊 位于膠州市西南部鋪集鎮,因地處膠州、高密、諸城三市交界中心,距三市各70華里,素有“三七”鋪之稱。位于鎮駐地的鋪上大集,是膠州西南鄉最大的農村大集,也因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膠州、高密、諸城三市的商販前來趕集,琳瑯滿目的海鮮、蔬菜、水果、干果、特色小吃、調味品以及服裝鞋帽、床上用品、家用百貨等應有盡有,而最吃香的還是各地的土特產。
村民來趕大集選購年貨
記者來到鋪上大集看到,眾多村民在攤點前選購福字、春聯、海鮮、蔬菜、水果、干果等日常用品,在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村民一邊精心挑選心儀商品,一邊和商販討價還價。

在大集上,一位老人正在售賣純手工用高粱稈制作的蒸鍋墊、蓋簾和餃子簾等用品。“我今年都70多歲了,這不在家閑著沒事,便用高粱稈制作一下生活用品,拿到集市上賣,補貼點家用。”鋪集鎮黔陬村村民李秀英老人告訴記者,平常在家閑來無事,便用高粱稈制作一下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手藝都是年輕時跟著上一輩學著做,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這些生活用品不僅結實耐用,價格也非常便宜,而且非常環保。“價格也就是10元到40元左右,一個大集也能收入二三百元。其實俺家兒女都孝順,自己也不缺錢花,基本上村民給錢就賣,權當鍛煉鍛煉身體,要不然在家也憋得慌。”李秀英老人樂呵呵地說。

“這不快過年了,看看提前準備年貨。”鋪上三村村民張先生說,在膠州農村,大紅蠟和黃香是祭祀祖先必備的用品,本來打算買點回去,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集上售賣的電子香爐、燭臺和電子香,非常環保美觀。今年他決定響應鎮政府提出的移風易俗號召,購買一些電子祭祀用品回去。

農村大集引來三市商販
在通往鋪上大集的馬路兩側,幾十個售賣炕席的商販一字排開,前來購買炕席的村民絡繹不絕。據村民王先生介紹,在當地農村,每到過年的時候,都要把炕席換一換,這是迎新除舊的一種風俗。前些年鋪得都是手工編織的高粱席和葦席,這些年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用地板革做炕席價格便宜,而且非常美觀實用。“價格也不貴,過年換個新的炕席也不心疼。”王先生說,高粱席和葦席會扎刺,很多人便選擇地板革做炕席,現在新出一種環保炕革,表面光滑帶彈性,鋪在炕上免得硌屁股,而且易美化室內于清潔,也是村民首選的炕席品種。

“你可別小看我們鎮的大集,如果追溯歷史的話,可悠久著呢!”鋪上二村村民丁紀春老人說,據文獻記載,鋪集鎮歷史悠久,商貿繁榮發達,秦漢時為黔陬縣。鋪集也因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而得名。相傳為古道之大鎮,因多店鋪而得名。也正是鋪集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膠州、高密、諸城三市的人。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逢農歷三、八大集的時候,遠一些的人來趕鋪上大集,往往都是頭一天來,住一晚上,第二天買了東西再回去,所以鋪集的小型旅館、飯店也是比較興旺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出行也更加方便了,不少高密、諸城靠近膠州的村民,還一直沿襲著到膠州趕集的習慣。

各地土特產非常受青睞
“高密菜刀,廠家直銷,好使又快,價格便宜,歡迎選購……”在大集的中間位置,村民張啟橋正在售賣高密菜刀,小喇叭里不停的播放著廣告,遇到從攤點前經過的村民,他趕緊熱情的推介菜刀。
“我是哪里逢集去哪里,高密、諸城和膠州三地輪換趕集,現在臨近春節了,也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張啟橋說,高密菜刀出名的時候是高密五金廠生產,后來五金廠被橡膠廠合并,生產菜刀的主要廠家轉移到夏莊一帶,他代理廠家的菜刀由于物美價廉,備受各地村民青睞。他在青島買了20多年的菜刀,最近幾年輾轉高密、諸城和膠州的大集,每次大集能賣五六十把菜刀,收益還算可觀。
“各地都有特色農產,很多商販看到有便宜的貨物便捎回去,有了第一手貨源,我們就中間賺個差價。”諸城商販姜先生說,他們將諸城綠茶、石橋子大姜、馬莊小米帶到膠州、黃島和高密的大集,再將高密燒雞、石磨火燒,膠州的海鮮、核桃、反季蔬菜和蜜棗等特產拿到諸城銷售,雖然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但每個集至少能賺個四五百元。

延伸閱讀
鋪上大集是西南鄉首個封閉大集
“我們大集租賃的攤位有300多個,零散攤位有三四百個,是膠州西南鄉最大的一個農村大集。”鋪集鎮集貿市場市場管理員張明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鋪上五個村原為一個大社,后來分成五個村,鋪上大集在鋪上一村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建國初期曾是膠河縣駐地。1990年,因擴大規模,遷到旁邊的鋪上二村,上個世紀90年代還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市場”。
據介紹,2016年,鋪上大集升級改造,硬化路面,建設大棚,在膠州西南鄉是首個封閉式市場,吸引各地的商販紛紛前來。如諸城的商販主要經營蔬菜、服裝鞋帽和小百貨等;五蓮的商販經驗櫻桃、地瓜和草莓等;日照的商販在端午前銷售粽葉,最多時有30多個攤位。另外,鋪集大集以農歷“逢三八”為大集,去鋪集大集可在膠州汽車總站乘坐502路公交車,到鋪集站下車往北走50米即可。(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