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其中,今年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C)和1米C-SAR星(1mCSAR01);明年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D)和1米C-SAR星(1mCSAR02)。
據悉,海洋二號衛星(HY-2B)在海面高度、有效波高和海面風場(風速和風向)數據精度方面已優于國外同類衛星技術水平,海面溫度數據精度接近國外衛星技術水平。計劃發射的海洋二號衛星(HY-2C/D)技術指標基本與HY-2B衛星一致,主要變化在軌道采用非太陽同步,用于精確潮汐觀測;軌道傾角由99°變為66°;為了實現高精度測高,不再配備具有轉動掃描的微波輻射計,確保平臺的高度穩定。
1米C-SAR星(1mCSAR01/02)則將繼承高分三號衛星(GF-3)成熟技術,在確保主要技術狀態不變的條件下,進行系統優化和改進,屆時將增加更適合海洋方面研究的TOPSAR等工作模式,與GF-3衛星組成衛星星座。
隨著今明兩年衛星組網的完成,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將邁入成體系的發展階段,在觀測效能和觀測時效上實現質的飛躍,獲取的海洋動力環境參數信息,可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警預報提供高頻次實測數據,為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科研以及國防建設等提供更有力的數據支撐服務。
蔣興偉介紹,從沒有海洋衛星利用載人航天工程進行對地觀測和應用技術研究,到今天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多更強,目前,由載人航天工程(SZ-3/4,TG-2)、海洋一號衛星(HY-1A/B/C/D)、海洋二號衛星(HY-2A/B)、高分三號衛星(GF-3)和中法海洋衛星(CFOSAT)組成的天基海洋遙感,已經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廣泛應用。截至今年8月,我國已自主研制并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HY-1A/B/C/D,HY-2A/B,GF-3),與法國聯合研制并發射1顆(CFOSAT)。除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的4顆海洋衛星外,另有立項海洋衛星2顆(鹽度星和新一代水色星),正在整備立項5顆。(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詳)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