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2日訊 2021年是“十四五”的嶄新開端,也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開好局、起好步,時不我待。觀海新聞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李滄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獲悉,2021年,李滄區將以探索打造院士創新特區為戰略引領,高層次培育創新動能,高質量提升經濟活力,打造產業發展新模式和轉型升級新高地。

圍繞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李滄區將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加快形成集聚效應,夯實院士創新特區建設基礎。
加快發展智慧新能源交通產業。李滄區將以智能新能源汽車、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等為主攻方向,以氫能為突破口,逐步形成智能汽車整車、自動駕駛部件等一批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產品和品牌,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以上。建設新能源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加快研發、生產與市場應用。打造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實驗室,推進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增1000公斤級加氫站2座。建設氫能與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孵化園區,推動氫能項目全面融入山東半島“氫動走廊”建設和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李滄區將以醫藥藥物、醫療器械、醫藥工業互聯網等為主攻方向,從基礎原料藥向特色原料藥、專利原料藥延伸,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以上。加大小核酸抗腫瘤新藥、神經再生與康復、鎮痛與抗成癮藥物等研發力度,加快產業化進程。推進分布式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從原料到制劑全程有據可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加速生命藥洲產業集聚,引進中子治療等項目20個。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李滄區將制定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優化數字經濟平臺產業結構,加快頭部企業招引,構筑全產業鏈和生態集群,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以上。加強與亞馬遜AWS、微軟、ARM等平臺合作,促進國際化云服務與院士創造創新融合。積極融入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布局,加快數字賦能產業升級,深耕物聯網,拓展車聯網、衣聯網等智能場景深層應用。建成啟用院士港大數據中心一期,為企業提供大規模、高質量、低成本的專業化云服務。信聯天地竣工交付,建成數字經濟載體84萬平米,打造數字經濟生態圈。
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產業。李滄區將以智能制造裝備、機械裝備和智能建造等為主攻方向,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保持自主可控領先優勢,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以上。依托“同清吉湖”協同創新中心,建立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完成重慶中路學校、天水路幼兒園等智能建造示范項目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建造模式,打造完善的裝配式智能建造產業鏈群。加快推進中子科學國際研究院建設,打造國家級研發平臺。
為推進“四新”經濟加快成長,培育壯大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快構筑現代化經濟體系,李滄區將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戰場,實現永平路76號等36個項目竣工運營,智能制造板塊等52個項目加快施工,世園綜合服務中心、大棗園公園地下空間等39個項目開工建設。主動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深化產學研合作,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同濟大學(北京)研究院等建立常態化聯系,爭取在項目引進、評審評估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推行“鏈長制”招商,瞄準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總部企業,引進過億元項目40個、過5億元項目10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