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拖船牽引下,“科學一號”緩緩駛入碼頭。
海洋科考船是探測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平臺,它們在海天之間乘風破浪,為我國海洋科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提到我國第一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其自1980-2016年服役,一直是我國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承擔了眾多國家考察項目,然而極少有人一睹其真容。8月17日,這艘承載著中國人“深藍夢想”的大國重器正式安家古鎮口核心區,改造后將面向社會開放,為中國海洋科教事業發揮余熱。
回望過去
系我國首艘專業遠洋科考船,2016年退役
8月17日,迎著晨曦,穿過薄霧,伴隨著清脆的汽笛聲,歷經28海里的航行,我國退役遠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在拖船的牽引下安全駛入碼頭。美景映襯下,“科學一號”安穩地停靠在停泊區,從遠處看宛如一條巨大的鯨魚橫臥在海面上,氣勢磅礴。負責此次“科學一號”交接工作的青島融發集團項目經理孫立華看到這一幕,難掩內心激動。
“這是咱們國家第一艘專業遠洋科學考察船,能夠見證、參與它落戶西海岸,我感到十分自豪。”孫立華告訴記者,“科學一號”于2016年正式退役,此次來到古鎮口核心區標志著它將正式在此安家落戶。
據相關報道,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還處于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過渡期,當時的海洋科考船很少,噸位也很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科考需求。1980年,“科學一號”建成,它誕生之初就達到3000噸級,并配備有10個實驗室,能夠開展地質、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氣象、化學、生物和環境保護等綜合性考察。“科學一號”服役36年來,一直是我國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承擔了眾多國家考察項目,見證了“棉蘭老潛流”、中尺度渦“東海冷渦”的發現,總航程達60余萬海里,一路護航中國走向深藍。
展望未來
進行投資改造,將變身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科學一號”配備了先進的海洋調查儀器以及衛星通信、導航系統,為培養我國專業的海洋科學考察隊伍做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5月20日,“科學一號”正式退役,它將在西海岸繼續發揮余熱,開啟自己的另一項光榮使命——海洋科普教育。
“我們將按照‘智變融合、科教融合’基本思路對‘科學一號’進行投資運營,”孫立華說,目前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000萬元,項目涵蓋陸域25000余平方米,水域3700余平方米,改造建設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屆時,退役后的‘科學一號’將成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實訓基地,變身海洋教育的‘傳播者’。”
孫立華介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將全面展現我國海洋科學考察和海洋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打造成為青少年提升海洋意識、學習海洋知識、了解海洋科考的科普教育基地,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互動體驗型展區;海洋科技人才實訓基地將成為海洋和船舶專業學生的學習實踐平臺,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專業海洋科技人才。
“目前,我們正在對‘科學一號’的駐泊和改造方案進行優化設計,使其更好地為新區‘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創新服務,促進新區旅游資源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更加美化,力爭及早面向社會開放。”孫立華說。 李宛遙 殷世界
責任編輯 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