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1月27日第9版
一周說
回應百姓訴求 切忌“動作變形”
凝聚共識、暢聽民意、化解民怨、改善民生,經過10個多月的“打磨”, “三我”活動已經成為青島開門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重要“利器”。但近期通過活動的重要平臺“直通12345”欄目,我們也發現,在各區市、各職能部門主動了解群眾意愿、切實回應群眾訴求的奮力“奔跑”之際,少數職能部門在落實回復中仍存在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和失去“準星”等“變形動作”,無形中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和口碑。
1月11日,觀海網友mZVul9在“直通12345”平臺反映,城陽區棘洪灘街道錦宏東路131號中車小鎮16號樓,諾安科技供熱設備運行噪音嚴重影響居民正常休息。隨后,城陽區住房城市建設管理局落實回復稱,諾安科技表示已聯系用戶,已在供熱站加裝隔音設施進行降噪處理,并委托專業噪音檢測單位檢測噪音,結果均符合國家環保標準。1月18日,該網友再次在平臺留言,稱“該公司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噪音問題依舊。”
并未核實問題是否真正切實解決,相關部門就在回復里妄稱已解決。這不是落實整改,這是敷衍了事。
“三我”活動中,市民提出問題是起點,部門解決問題是關鍵。堅持問題導向見實效,需要真正的擔當。面對提問,相關職能部門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分析問題的智慧,更要有解決問題的作為。如果真盡力了,有些問題即使暫時沒有完全解決,或解決問題的條件尚不成熟,只要說清楚群眾都會理解、體諒。反之,能解決不解決、能馬上解決非要拖延解決、沒解決非要說已解決,都不是真正落實問題之道。因此,希望相關部門面對問題不敷衍、不虛謊、不踢“皮球”、不留“尾巴”,如此,才能真正達到“三我”活動的初衷。
首次回復敷衍了事讓百姓心寒,再次回復“復制粘貼”更讓人窩火。1月19日,觀海網友YDiuDa在“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映她在市北區萬達B座商務樓的“瑜伽時間”預付4500元購買了10節一對一瑜伽課程,由于對方并未完全兌現服務承諾,希望將剩余3節課費用退回。1月20日,敦化路市場監管所在回復中稱,1月4日工作人員已回復來話人。
回復中使用多日前的內容,僅“粘貼”一下來應付來話人。這不是節約行政成本,這是形式主義。
記者發現,近期“直通12345”平臺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另外一位觀海網友1CosEb在部門回復的帖子后留言稱:“我是1月17日提交的問題,你給我回復1月5日來電!這是時空錯亂了嗎?”對于同一問題,網友再次投訴,一定是對此前的回復仍不滿意。個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辦理結果確實存在瑕疵,也可能是因來話人本身的理解問題。但相關職能部門以“復制粘貼”的方式再次回復,做法確實值得商榷。就此,一位網友坦言,落實的“新瓶”里裝的依然是形式主義的“舊酒”,體現了一些職能部門對工作缺乏責任之心,對落實缺乏謹慎之心。也有不少網友建議,希望相關部門在再次回復中,能加上幾句解釋性的話語,說明再次答復沒有變化的原因,效果會更好,市民感受會更舒服。
回復問題要瞄準“問題”本身,而非過度關注“提出問題的人”,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常識。1月21日,觀海網友無語在“直通12345”平臺留言,稱李滄交警致電來話人,不回復具體問題,只關注來話人姓什么。問不出來,就不再繼續回復了。
落實中關注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提問題的人”。這不是細致入微,而是失去“準星”!
不可否認,在某些網友留言中,或許存在信息不全面的情況,提出的問題偶爾也會夾雜非理性的因素和不恰當的表達。因此,在回復時,就更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始終虛懷若谷、心如明鏡、去偽存真。只有將關注點更多地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真正把百姓的“怨聲”當成改進工作的“好聲音”,以更大的胸懷和更務實的行動來化解群眾怨言,才能得到市民認可、網民點贊。
站在新舊交替的時間節點上,圍繞市委“項目落地年”的部署,青島這座城市正在拼命奔跑。而奔跑的姿勢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推動作風整頓、擔當作為都是“必選動作”。希望各職能部門能在今后落實回復百姓提問時,更快、更好、更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