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日訊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縣級及以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 評選,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張宏圖榜上有名。

“退役軍人在哪里,我的崗位就在哪里,我就是退役軍人的勤務員。” 是張宏圖經常說的一句話。
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轄區有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7000多人,約占全區的1/4,為了完成轄區退役軍人服務性崗位選崗工作,張宏圖連續奮戰了2個月,建立了全區首個退役軍人信息臺賬,為選崗拿出了精準信息比對資料;積極爭取街道資金支持,打造了退役軍人榮譽展室、紅色文化展館、退役軍人老兵站;組建“退役軍人志愿服務聯盟”,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30余場次,形成退役軍人參與社會共建、共享、共治,社會各界關心關愛退役軍人“雙向”服務格局。
在他的組織謀劃下,街道成立了“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中心”,通過組織線上線下企業現場招聘會,促成了167人與企業簽約;建立了全區首個“軍嫂就業基地”,對178名退役軍人及家屬進行“訂單式”勞動技能培訓,推動創業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鼓勵退役軍人自主經商創業,幫助申請辦理貼息貸款及創業補貼近2600余萬元。
“幫助退役軍人解憂是我的職責,我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系,看到困難解決后退役軍人臉上的笑容,我內心也很高興。”工作中,張宏圖始終把退役軍人當“家人”,將退役軍人的事當“家事”。可在妻子眼里,他是家里永遠“指望不上”的人;在孩子眼里,他是班級里“最忙”的爸爸。
“我個人有部分內退工資一直拖欠著,自己找了6年也沒著落,沒想到張站長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幫著解決了,真的太感謝了。”提到張宏圖,退役軍人王開周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1998年,退役軍人王開周因原安置單位合并、撤銷,與原工作單位簽訂內部退養協議,但內退工資、保險及生活補助費直至退休時也未發放,自己先后查詢了6年也沒有下落。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到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求助。張宏圖獲悉后,先后5次到其原安置單位及主管部門協調查閱大量的檔案資料,找到了當時的《內退協議書》,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協調,終于幫助王開周找回了應該享受的11523.9元工資待遇。
在一次走訪中,退役軍人劉仲升反映,自己1987年期間的事實勞動時間未給計算為連續工齡,希望能幫助查找。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張宏圖當天就跑到人社部門咨詢相關的政策,第二天到其原工作單位膠南市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查詢,并找到劉仲升1987年《青島市企業職工升級審批表》,協調開具了“關于劉仲升參加工作時間的證明”,拿著有關資料,他陪同劉仲升一起到區人社部門找回了一年的工齡,補發了工資。
近年來,張宏圖累計幫助退役軍人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90多個,大到拖欠工資補發、工齡接續,小到家庭瑣事,贏得了轄區退役軍人的一致好評。
“張站長對我們這個家庭一直很照顧,他就像走親戚似的,每年到家里好幾次,幫助我們家渡過了一次又一次難關。”退役軍人范德堂因身患紅斑狼瘡、股骨頭壞死多年,需要長期吃藥治療,生活重擔壓在妻子和未婚的女兒身上。自2017年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張宏圖每年都會為其申請一定數額的救助金,并定期與他聊聊天。2019年11月,范德堂的妻子因交通事故不能上班,讓他們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這件事后,張宏圖立即申請了3000元的救助金,幫助他們臨時渡過生活難關。退役軍人崔桂剛的妻子確診為患乳腺癌,因治療費用過高導致家庭陷于困境,獲知情況后,他立即靠上幫助,通過到民政和慈善協調聯系,多渠道幫助爭取臨時救助金2萬元,幫助其家庭度過難關。
近年來,張宏圖積極爭取街道的支持,設立了50萬元的退役軍人困難救助基金,并協調企業捐助定向救助款,實現民政、慈善、基金、定向“四位一體”救助。截至目前,已累計救助58人次,發放救助資金40余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