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類劇集本身比較少見,大多數觀眾十年來對棋類最深刻的印象,要么是《棋魂》里佐為“神之一手”,要么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羅恩“巫師棋”里斬首王后的一幕。《后翼棄兵》成為2020最燃的美劇,一方面在于女主角伊麗莎白一路開掛的棋壇生涯,另一方面在于它的“不明覺厲”:即便看不懂西西里防御、劍橋變例,仍然能從一群天才“吐血名局”里感受棋局世界的殘酷、刺激。
對于資深美劇觀眾來說,《后翼棄兵》(又譯為《女王的棋局》)難得的謙卑,它擯棄了太多套路,透過棋盤上女王稱霸的故事展現一個女性成長的故事:極度壓抑的女生一步步被善意、友誼和愛情所釋放。
這其中她的運氣只能說普通甚至偏下,卻能從孤兒院里走出一條荊棘之路。女性成長如棋,伊麗莎白下到了華冠加頂的那一步,而《后翼棄兵》生動呈現了一種可能性:放棄了不一定是輸家,執著于取勝、甚至被克格勃或者FBI一路貼身監視去奪得勝利,這本身意味著一種殘缺和失敗。從父母人生里的棄子,到自己生命里的女王,伊麗莎白走出了激蕩又低徊、幽暗又綿長的棋局。

美劇對天才特別不友好,充斥著刻板偏見和冷嘲,《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本身就是極佳例子,從第一季到最終季,謝爾頓和他的朋友們把天才們在生活、愛情、友誼里的笨拙無能展現得淋漓盡致。《后翼棄兵》相對而言友好了很多,伊麗莎白在每一條生活路線上都實現了躍遷:孤兒院到收養家庭、公開賽棋手到職業棋手、州級冠軍到國際冠軍。在天才同路人里,她的童年陰影少得可憐,沒有父母虐待,沒有孤兒院霸凌,收養家庭雖然清貧,養父還拋棄了養母,但至少她及時賺得了第一筆冠軍獎金,從未有過衣食匱乏。《后翼棄兵》的劇情中心實際上是女性成長,伊麗莎白棋路上的成長與她的生理、心理成長同步:她的第一個導師、第一個閨蜜、第一個男友甚至第一次生理窘迫都來自于國際象棋。她撕破紗帳,把天花板當做自己的棋盤,擊破了一個個穹頂,直至棋賽組織者改口喊出了“祝棋手、女棋手下棋愉快”。
伴隨著國際象棋,伊麗莎白一步步擺脫棋盤之外的桎梏。她被終生的對手博戈夫三次擊敗,第一次擊敗后她顯然要重蹈養母的覆轍,即將被酒精摧毀,這時哈利教練出現了——諷刺的是,哈利曾經是一位被她摧毀了象棋欲望的高手,然而在天才成長的道路上,失敗者紛紛認出了天才的光芒,主動為理想主義者讓路、鋪上紅毯。哈利帶給了她大膽棄子的思路,讓她學習前輩棋手如何拋開憤怒、專注進取。
第二次敗給博戈夫,她開始跟全美冠軍班尼學習下棋心態,從純粹的棋局變成熔合了美式煙火氣的、年輕人互相砥礪的棋局,與博戈夫代表的古典棋局分道揚鑣。然而她仍然吃到了第三個敗局,這次她幾乎被博戈夫擊潰了,在孤兒院導師薩貝的葬禮上,她遇到了從童年起相伴的伙伴,體會到了導師那種深沉無言的關愛,此時她要下的是屬于自己的象棋:拒絕了來自贊助組織的情感勒索,真正以自己個人風格的棋藝與博戈夫一決高下。
《后翼棄兵》完全可以拍得更惡俗一些,例如用美式的自由、嬉皮來擊潰博戈夫的古典、古板,但是它沒有,它的筆墨在于女性的成長,伊麗莎白的棋藝成長不在于能否戰勝博戈夫,而在于她能否下好自己的多個棋局。天才棋手太多了,他們被尊崇,成為王者,然后在生活棋局上脆敗。而伊麗莎白從孤兒院女孩遇見親情、愛情、友情,她的棋盤每一步都可能停滯,每一次停滯都會產生一個我們常見的女性:被困于生命的某一階段無法實現躍遷,直至喪失光華、死心接受命運的安排。伊麗莎白用棋局換來了自由和治愈,這也是《后翼棄兵》最燃的地方。

未來的史實證明,國際象棋早早被電腦攻克了:深藍、更深的藍連續戰勝了世界頂級棋王,也讓這一棋局喪失了終極神秘感。
然而棋局仍然被用來形容命運。
《后翼棄兵》里的棋士們各自帶有深切的符號意義:博戈夫被克格勃貼身監視參加棋賽,怕他中途叛逃,奇怪的是,被監視的是博戈夫,卻讓每個棋手到觀眾都感覺被拴上了狗鏈。孤兒院校工薩貝堪稱劇中最卑微的棋士,他的關愛如此深沉又固守本分,把天才伊麗莎白當做自己的終身責任,伊麗莎白也在這位老人身上尋回了人性的溫暖,激勵她掙脫對酒精的依賴。任性狡黠的班尼以牛仔的形象橫掃全美棋壇,他擅長心理施壓,讓對手們還沒下第一步就感到了碾壓,跨越班尼也意味著伊麗莎白超脫了美式棋手的最高峰。
古代中國患者會把熬剩的藥渣倒在路上,過路的郎中踢散藥渣,一方面學習其他醫者的藥方,一方面琢磨藥材里是否有遺漏或者失當的成分。從棄子到天才再到女王,伊麗莎白踢散了一堆堆的藥渣,自己也屢屢成為傾倒在路上的一堆廢料,終于在異鄉的加冕戰里她走到了最后,面對偉大的博戈夫喊出了無聲的決殺:將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