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花餑餑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登花餑餑最為有名。在文登人眼里,“南海邊兒最會蒸餑餑”。侯家鎮崔家村,就是“南海邊兒”最會蒸餑餑的村子之一。眼看年節越來越近,村里的巧手婦女們卻不見了蹤影。原來,她們都被花餑餑合作社“挖”了去。

1月29日上午10時許,離崔家村金玉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老遠,奶香、麥香混合的陣陣好味道就撲鼻而來。干凈整潔的六間車間里,和面、壓面、造型、醒發、蒸晾、包裝等一條龍工序都在這里完成。二十余位村民身著粉格子工作服,忙活在各自的崗位上,個個干勁十足。
和面車間里,60歲的崔繼振是花餑餑合作社里為數不多的男同志,他和妻子侯小敏倆人還是一對“雙職工”。以前從不進伙房的崔繼振,現在每天清晨6點半就來和面了,一天下來要和10多袋面粉。撲了撲面粉,崔繼振樂呵呵地,“我這可不僅是體力活,是第一道工序的技術活,重要著哩!”

去年7月,村黨支部領辦成立金玉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采取吸引村民入股參與的方式,募集了50多萬元資金,村里100多戶村民入了股。崔繼振、侯小敏夫婦不僅入了股,還報名應聘成為合作社的工人,侯小敏和20多名“準工人”被村里送去威海金麥兜食品有限公司“閉關”培訓了一個月。
合作社里人數最多的,要數造型車間了。大家伙正在給大棗餑餑“切笑”。“眼和手都得有數!”村民崔敏說,餑餑的三瓣之間要距離對等、長短一致,這樣蒸出來的大棗餑餑才“笑”得標致。別看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合作社對工藝和標準的要求毫不馬虎。花餑餑的優品率已經從第一鍋試生產的70%,上升到現在的95%了。

“出鍋啦!”聽到蒸箱上的計時器響了,崔敏麻利地從2號蒸箱里抽出一屜,全是四兩一個的大棗餑餑。她說,農家蒸大棗餑餑一斤一個,眼前這“小餑餑”是根據客戶要求定制的。除了傳統的大棗餑餑、福袋、元寶、錦鯉等傳統造型餑餑外,合作社還能定制“海洋世界”“圣誕老人”等創意造型餑餑。
合作社出品的花餑餑到底啥滋味?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崔喜良的話說,“一吃就是一個”,拿起用村里的“神仙引子”和老手藝做的元寶,掂一下手感輕盈,撕開來氣泡均勻,咬上一口勁道又甘甜。
1月1日剛開張的合作社,眼下訂單已經排到了2月份,每天大約700箱花餑餑從合作社發往全國各地。崔喜良說:“有時候要忙到后半夜,客戶就喜歡咱這土手藝、老輩味兒!”

別看崔喜良現在微信里訂單響個不停,之前他可沒少發愁。把閑置學校變成標準化車間,把工人們送出村去“學藝”,四處推廣打開銷路……如今,本地新客戶越來越多,外地回頭客反復下單,崔喜良初步盤算了下,一年差不多能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280多萬元的收入。
崔敏把晾涼了的花餑餑一個個仔細地放進包裝袋里。說起現在的工作,她“一百個滿意”,“以前四處打零工,冬天就閑在家,現在能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有3000元的工資,過年還能有1000多元的分紅拿!”說到這,崔敏笑得比手中的花餑餑還要喜慶。
不止崔家村的花餑餑合作社,如今,文登區的花餑餑產品不僅賣到全國各地,更是遠銷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2億多元,1.2萬多名像崔敏一樣的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記者手記
產業找對頭 村民有奔頭
威海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高度關注全域推進精致城市建設,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鄉村建設兩大行動,城、鄉、村一體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鄉村要振興,產業對頭了,農民才有奔頭。
產業振興和招商引資內在邏輯一致,產業項目必須要精準有效、符合實際。從一些農村產業發展實踐來看,產業項目、模式理念的不同,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有些項目“雷聲”很大,實則收益非常有限;有些項目千篇一律,學了“樣子”學不來“里子”,沒多久便難以為繼;有些項目看著哪哪都好,就是產品禁不起市場的考驗。說到底,這些產業項目沒有符合當地實際,沒有立足特色資源,沒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就像是種了棵沒“根”的樹,無論施再多肥,也結不出“果實”。
靠著蒸花餑餑的手藝,將農村婦女就地轉化,將閑置房屋重整盤活,一批花餑餑生產企業和業戶在文登農村發展起來。不止崔家村,文登區如今花餑餑生產企業業戶發展到200多家,產業年產值2億多元,帶動1.2萬多名農村婦女融入產業增收致富。由此來看,“對頭”的產業不一定多么“高大上”,不妨琢磨琢磨再熟悉不過的土特產、老手藝,沒準最有奔頭的產業,就在眼皮底下藏著。(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杜曉瑩/文 楊正/圖 通訊員 王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