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威海如何邁好第一步?2月2日上午,在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省長李干杰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與威海發展密切相關的重點工作被納入全省“十四五”規劃大盤子,尤其是在開放、海洋、一體化發展等三方面,釋放出更多的政策紅利,為威海市今后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利好支持。
做好開放文章 在深耕日韓上取得新突破
■報告點擊:做大做強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
緊抓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改革試點的政策疊加機遇,去年以來,威海市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34.6億元,占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的25%,居全省第2位;跨境電商零售直購出口27.4億元,占全省的54.4%,為全省第一。
以報告為指導,威海市將研究國內物流發展布局,推動順豐集團在威海設立保稅“中心倉”,建設順豐綜合物流園,爭取跨境電商進口有所突破。同時,推動速賣通在威海設立“邊境倉”。加快建設皇朝馬漢保稅物流中心,爭取盡快驗收封關運行。
同時,支持韓國商品交易中心升級改造,繼續鼓勵玖羅保稅展示中心豐富商品類別,推動綜保區國際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盡快投入運營,研究韓國化妝品由“進口+銷售”轉為“國內生產+銷售”。
■報告點擊:深化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培育榮成服務外包產業園、環翠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特色載體,搭建國際運輸、文化旅游等10余個服務貿易專業服務平臺……開展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以來,威海市服務貿易從業主體年均增長50家以上,服務進出口實現年均增長15%以上,明顯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威海將積極培育大數據、云服務等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認真總結服務貿易試點經驗,不斷推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威海經驗”。同時,建設威海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線下展示平臺”,集中展示威海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典型企業案例、重點產品、合作經驗,為服務貿易領域的企業產品及服務搭建展示推廣平臺。開展省級特色服務出口基地認定工作,爭取將榮成修造船基地納入全省“大盤子”,帶動輻射相關企業集聚發展。
■報告點擊:打造與日韓國際物流“黃金大通道”
報告提出,要加密空運海運航班航線,打造與日韓國際物流“黃金大通道”,支持威海與韓國仁川整車運輸常態化。在威海,已構建起向東與韓國、日本海港、空港聯動,向西至中亞、歐洲的東西互聯互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由此,威海正由支端末梢變為連接國內腹地和日韓、東北亞的重要節點和樞紐城市。
在提升中韓通道軟環境支撐上,威海力爭今年啟動中韓整車運輸業務試運行,爭取實現常態化運行,并探討推動威海與仁川口岸間開展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三互”通關合作。在完善中韓通道硬支撐方面,威海市將深化威海港與青島港一體化發展,將威海港對韓航線優勢和青島港市場資源優勢相結合;適時新開或加密至韓國海上航線,增加威海至韓國全貨運航班、空中航線和航班,爭取實現對韓重點機場全覆蓋。
做好海洋文章 爭當海洋強省建設排頭兵
■報告點擊:新創建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近年來,威海市不斷由海洋大市邁向海洋強市,由“淺藍”駛向“深藍”。對報告提出的推廣深遠海智能網箱裝備應用,新創建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威海市提前謀劃,已簽下一批深遠海裝備型牧場項目,并于去年新申報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新增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圍繞推廣深遠海智能網箱裝備應用和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威海市今年內將爭取建設30個以上深遠海養殖裝備(網箱、平臺、工船),爭取新增1-2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進一步提升海洋牧場示范規模,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報告點擊:更實舉措發展海洋經濟
報告提出,要出臺海工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智慧海洋等產業。作為首批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威海市是中國重要的游艇出口生產基地和玻璃鋼船艇生產基地,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擁有規上企業100余家。同時,威海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近100項科研成果進入產業化階段,構建出涵蓋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10余個領域完整產業鏈條,形成園區支撐、產業鏈優化聚集發展格局。
在今后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的規劃中,威海將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三鏈”融合為引領,進一步優化存量,盤活困難企業;加強精準招商和對外交流合作,引進一批海工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智能制造等手段,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持續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做優做強。
針對海洋生物醫藥、智慧海洋等產業發展,威海市將推進產品向價值鏈高端、銷售向市場終端轉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推進南海新區海洋生物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實施;搭建更多政府、部門、企業與專家的共享交流平臺,實現人才、技術等資源互補、共享。通過三大方面協同發力,加快海洋生物產業向規模集群化升級。
做好一體化文章 在融入膠東經濟圈過程中實現新發展
■報告點擊:提升“一群兩心三圈”協同發展水平
作為“三圈”之一,膠東經濟圈在2020年1月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之際加速成型。威海港與青島港實現一體規劃,膠東五市公積金實現異地“互認互貸”……威海市與膠東各市“攥指成拳”,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在今后一段時期,威海市在加快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中,將推進口岸通關一體化建設。建立完善口岸聯絡協調機制,加強口岸跨市協作,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數據互聯互通合作機制,推進信息互通、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開放企業評價結果信息查詢功能,實現“通關+物流”數據點對點對接共享,推動膠東經濟圈通關一體化便利化。以“四港聯動”為契機,深入開展中韓口岸協作,推動兩地海關開展信息互換及以企業為單元的通關、認證許可、標準計量等。加強中日、中韓海關間“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合作,建設中日韓“海陸空”跨境電商高速物流通道。
■報告點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文登抽水蓄能電站等基礎設施,被明確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從萊榮高鐵全省率先立項,到桃威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加快建設,再到新機場場址獲民航局正式批復,一年來,威海市基礎設施建設喜訊不斷。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是關鍵。在威海市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中,萊榮高鐵、桃威鐵路電氣化改造、新機場及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項目,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文登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工程,及重大水利項目建設都被提上日程,擺在工作首要位置,陸路交通末梢短板將得到精準補齊。(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初佳倫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