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頭馬路、公園長凳、漁船碼頭……這些再常見不過的環境中,一老一少看似家長里短的聊天對話,卻流露出笑看人生百態的生活智慧。近兩年,短視頻行業愈加火熱,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短視頻用戶將增至8.09億人。在來勢洶洶的短視頻大潮中,青島西海岸新區小伙“阿萌”攜手72歲“西海岸大姨”以詼諧幽默的方言,躋身家喻戶曉的網紅行列。充滿正能量的“阿萌”于今年1月份剛剛榮獲 “奮斗‘十三五’·最美新區人”稱號。

拍攝視頻為解鄉愁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大泮村是“阿萌”和“西海岸大姨”的現居地,昨天,記者驅車前往“西海岸大姨”家中得知,正月初一正逢大姨的生日,“阿萌”正組織團隊拍攝一段與大姨生日相關的搞笑短劇,迎接新春佳節。
播音主持專業的孟萌,西海岸當地人都會親切地稱他 “阿萌”,他獨立運營的微信公眾號“阿萌來了”及抖音賬號,4年時間里發布原創劇情化短視頻300余部,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網絡正能量,收獲了200萬粉絲的喜愛,全網作品播放量達到5.8億。談起做公號的初衷,阿萌說純粹是一種思鄉情懷,在他的很多視頻節目里,除了能看到搞笑幽默的段子,更能體會到他對家鄉濃濃的思念。2005年畢業后,阿萌一直在寧波工作,最忙的時候一年不能回家,春節也在外地過。從阿萌前幾年的視頻中看到,節目里的很多段子都是小時候從親戚朋友的聊天中聽來經過后期加工改編而成。
大姨挑起“搞笑擔當”
去年春節,思鄉心切的阿萌制作“黃島人正月初一拜年情景再現”的爆笑視頻。視頻里,阿萌一人分飾多角,活靈活現展現了黃島人拜年的情景,看得網友捧腹大笑。視頻最后,阿萌寫到:“走過的世界不管多遼闊,心中的思念還是相同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做方言節目的初衷。”一句話戳中無數游子淚點。
視頻里阿萌的聊天伙伴——今年72歲的“西海岸大姨”孟菊欣是阿萌的大姑,說著一口地道的老膠南方言,風趣的談吐中帶點“犀利”;長者派頭的肢體語言和不茍言笑的表情,流露出大姨的智慧和慈祥,因此網友笑稱她是:“長著皺紋的女孩”。
2020年才開拍短視頻的大姨,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組合里的 “搞笑擔當”。在她一本正經的搞笑視頻中,教會了許多人生活的智慧和樂觀的心態。“前段時間坐公交車被人認出,你就是那個‘長皺紋的女孩’?才知道自己火了。”古稀之年步入網紅行業,大姨沒有壓力,也不認為拍短視頻是年輕人的專屬。“長皺紋的女孩”不是隨便說說,她笑稱:“你不要覺得我年紀大了,在自己心里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姑侄很默契
打造“最強網紅天團”
如今,“阿萌”和“西海岸大姨”聯合打造出 “西海岸最強網紅天團”,出道首發就獲得上億流量觀看,兩人也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搞笑網紅。
在“阿萌來了”一期名為《大姨終出道,致謝領路人》的作品中,大姨曾描述:“我出道要感謝我長得不怎么好看,但又自覺不丑的大侄。 ”阿萌自那之后,就因眼睛小得像葡萄干,得一外號——“葡萄干男孩”。 “很多人都說,我跟‘大姨’的默契,才讓作品變得好看。 ”其中的“默契”,在阿萌看來,是源自他與大姨之間的姑侄親情。阿萌是“大姨”的親侄。 “小時候特別皮,每年寒暑假,我都在‘大姨’家里上躥下跳,惹得全家人生氣。只有‘大姨’從不惱,每次都用風趣幽默的語氣告訴我應該怎么做。 ”
經過一年的拍攝,“長皺紋的女孩”和“葡萄干男孩”除了在網絡走紅,同時也成為鄰里鄉親中的“名人”。平日與大姨關系很好的姊妹們,成立“大姨閨蜜團”,一呼百應在視頻中客串。“村里住的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能在網上出鏡,給全國的觀眾帶來歡樂,我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樂意幫忙。 ”閨蜜團中一位大姨興奮地告訴記者,當女兒第一次看到自己出現在鏡頭里時,從市區跑回村里告訴她,全家人笑得不亦樂乎。
搞笑不低俗
故事靈感來自生活積累
“我的理想是,希望我們做的視頻是可以一家幾代人坐在一起觀看,而且大家彼此都不會尷尬,現在這個理想基本實現了。 ”現在,后臺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網友留言,說全家老小每周最大的期待就是一起看阿萌來了,這讓他感到格外自豪。很多人都好奇阿萌怎么會有那么多段子可以寫,阿萌坦言:“每一期作品,都來源于‘大姨’的生活點滴,或許會添加搞笑包袱,但故事靈感來源都是生活細節的積累。 ”
采訪當天,在阿萌的短劇拍攝過程中,記者看到,要一個人承擔文案、創意、主持、配音等工作,甚至有時候要一人分飾多角。阿萌說:“寫文案、想段子是最費腦細胞的一件事。有時候網上看到一個電影片段,會一直在腦子里琢磨,該怎么把它改編成段子,跟著了魔一樣。當然也會有創意枯竭的時候,好幾次明天就要發節目了,今天還沒想好選題,這時候只能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死磕,到凌晨三四點靈感就來了。 ”
“大姨懟人不留情……”“搞笑大姨一本正經地展現生活真諦。 ”面對網友們的各種留言,“西海岸大姨”孟菊欣表示:“生活就是最好的舞臺,身邊的人是最真實的演員。我的角色代表著大部分人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犀利的語言是調劑方法,給人帶來放松和共鳴。 ”
升級短視頻
把家鄉的方言發揚光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地區的方言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阿萌”說最初做短視頻的時候,他們并沒有考慮太多,只想做原創類的方言短視頻逗大家開心,后來發現很多人已經不會講當地的方言了,尤其是一些不太常用的方言詞正在慢慢流失,這讓他意識到保護方言的重要性。 “以前我覺得用方言類配音節目很簡單,只需給一段影視劇配上音就可以了。直到真正做的時候,才發現要把方言類配音節目做好,需要有非常高的貼合度。 ”從注冊微信到現在,“阿萌”沒找過宣傳推廣,首次發布的內容一經發布就突破10萬+。最近做的“方言導航視頻”,發布后不到一周,就收獲300萬的點擊量,6萬多點贊。
“我們說普通話是為了走得更遠,而說方言是為了不忘記為什么出發。 ”很多人覺得方言短視頻濃厚的地域屬性注定了他的傳播范圍受限,但在“大姨”和“阿萌”看來,只要內容足夠好,方言短視頻會以它不可復制的特性火起來。現在“阿萌來了”每期節目里,他都會特意選一些平常大家不太常用的方言,讓大家在搞笑娛樂的同時,重拾對方言的認知。他希望能用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方言、傳承方言,真正把家鄉的方言發揚光大。
【對話】
記者:鏡頭內外的大姨是怎樣的?
阿萌:鏡頭里的大姨幽默搞笑,但說話有些“犀利”,事事必須占上風。但生活中的大姨,和藹可親,從小到大,很少見她生氣發火,是個“佛系少女”。
記者:在塑造人物角色時,想表達的理念是什么?
阿萌:在形象設定里,每個人物都有個性鮮明的特點。有像我一樣代表敢闖敢拼、敢愛敢恨的年輕一代,有像大姨一樣代表著樸實、憨厚的長輩形象。
記者:新的一年對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期望?
大姨:傳遞樂觀積極的心態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自己身體健健康康的,跟著年輕人的腳步繼續拍出更好的作品。(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姑侄倆為早報讀者送上新春祝福。視頻剪輯/肖夢婕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