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4日訊 文物中的牛牛們有多“牛氣”,這個春節到青島市博物館看看這場“牛氣沖天:生肖賀歲膠東五市聯展”就知道了。作為“膠東經濟圈文化和旅游一體化”戰略框架下域內博物館的首次合作,青島市博物館的牛年第一展今天正式開展,將陪伴青島人度過春節。展覽集結了膠東五市11家博物館的生肖題材文物精品,并有去年底剛成立的青島市博物館聯盟的鼎力加持,其中大多數展品為首次對外展出。


此次《牛氣沖天:辛丑生肖賀歲膠東五市聯展》共展出生肖主題文物55件(套),分為“生肖紀歲”“丑牛辟地”“靈牛厚誼”三個單元,展品涉及書畫、瓷器、玉器、陶器、銅器、木器等六大門類,講述了作為中國吉祥文化的代表之一的生肖文化中的諸多“牛”事兒。

十二生肖排行中,牛居第二,對應著地支中的“丑”。作為六畜之首,牛與農耕文明底蘊深厚的古代中國相伴走過數千年,因其昂揚的生命力和奮進的姿態受到喜愛。先來看看以下鎮展之寶:
煙臺市博物館館藏的李可染紙本設色《童牛圖》軸十分珍貴,李可染(1907—1989)是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齊白石弟子。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愛描繪的對象,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他生命結束,不斷畫牛。人們將他的牛,同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并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青島市博物館的館藏占了展覽中的多數。清嘉慶年間粉彩人物紋碗,碗口沿兒作梅花五瓣形,深腹,圈足。器內施白釉,口沿有一道金釉裝飾。外壁飾粉彩耕織圖,有人物牽牛耕地,屋內婦女采集養蠶等紋飾。底足書紅彩“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方形款。
一件清紅木嵌銀絲童子騎牛像,紅木木質呈深棗紅色,鑲嵌有銀絲紋飾。牛背上騎著大小二童嬉戲玩耍。行走中的牛,身體前傾,神態逼真。整器以鑲嵌銀絲的工藝手法表現牛毛的紋路和衣服花紋,細致入微。
一尊“犀牛望月”的明代銅臥牛鏡架有典故,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影響觀看東西,致使所見不全。語出《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后又演化為比喻長久盼望。如“犀牛望月盼郎歸。”

黃公渚的紙本設色《山水圖》軸,起伏高山下煙云流動,水岸邊楊柳依依,瓦舍柴門半掩,牧童騎牛涉水,一只水牛跟隨。畫中題記七言詩一首:“朝來一雨漲溪痕,春水三篙綠到門。薄暮牯牛浮鼻過,牧童歸去向山邨。”黃公渚1934年和1946年曾兩度到青島山東大學任教。其繪畫筆力剛健,力透紙背,詩、書、畫融為一體,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在民間信仰里,幾千年來的習俗將春天與牛聯系在一起。人們相信在田地間鞭打春牛,這一年就會有好的收成。威海市博物館藏的清版楊家埠春牛年畫就反映了鞭春牛的習俗。用柳條在春牛身上抽打三下,寓意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人們用這種獨特而古老的方式為新年祈福,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此外,濰坊、日照等地博物館均以圖片資料形式參展。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此作為開端,膠東五市的博物館行業未來將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深入推進文博行業合作共贏,共同開啟膠東經濟圈文旅事業發展新征程。
開展當天,除了精美文物里的牛牛們,現場還有牛展打卡點、牛氣小問答,一同送上牛氣滿滿的年味兒和牛轉乾坤的新春祝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