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2月5日4版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青島市第二屆100戶“文明家庭”評出,更多榜樣故事為城市注入文明力量
家庭“文明涓流”匯聚“城市暖流”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文明建設事關每個人的幸福指數。
2月4日上午,青島市第二屆文明家庭云發布儀式舉行,張婷、王基樑家庭等100戶家庭獲評“青島市文明家庭”稱號。
2020年,青島市文明辦、青島市婦聯聯合開展市級文明家庭評選工作,廣大群眾和家庭積極參與,涌現出了一大批在抗擊疫情、扶貧幫困、孝親敬老等方面事跡突出的家庭典型。經基層推薦、擇優評選、征求意見、社會公示、綜合評定等環節,最終評選推出100戶青島市第二屆文明家庭。

青島市第二屆文明家庭云發布儀式現場,邀請了5個家庭現場分享他們的家庭故事。 楊琪琪 攝
因疫情防控需要,本屆頒獎典禮采取云發布形式進行,現場以訪談和視頻的形式分享了10個家庭的榜樣故事。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宋文京和作家連諫擔任云發布現場點評員,共同聆聽榜樣故事,分享有愛感言。
家庭文明建設重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近年來,青島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為載體,著力推動家庭文明建設,涌現出一大批崇德向善、事跡感人、影響廣泛的家庭典型,為全社會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發揮了鮮明的導向示范作用。2020年,青島有2戶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24戶家庭獲評省級文明家庭,100戶家庭新評選為市級文明家庭。每個文明家庭都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這座城市,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注入文明的力量。
大愛鑄就文明家庭的“文明密碼”
雖然每個家庭各不相同,但文明家庭卻有著相同的“文明密碼”——對社會、對國家的大愛。
在平度市南村鎮福順社區前雙丘村,有一位讓人肅然起敬的抗戰老兵——董成森,他傾盡畢生熱血愛國擁軍,將紅色家風代代相傳,培育了一家四代15位軍人。
16歲時,董成森參加八路軍,攻打日軍據點,幾度經歷生死命懸一線。1960年,國家支持農村經濟建設,為了支持祖國大發展,董成森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和當時的干部身份,毅然選擇帶著妻兒回家務農。回村不久,董成森被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積極鼓勵群眾發展種養殖業,壯大集體經濟,讓前雙丘村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有國才有家,你們作為董家的后代,必須首選去當兵。”保家衛國,是董成森定下的家規。于是,大兒子董希祥、二兒子董希云、孫子董玉琦、外孫楊磊、曾外孫宋杰相繼入伍……2015年,89歲的董成森和25歲的宋杰共同出現在國慶大閱兵的現場,讓董家四代跨越66年的閱軍夢得以實現。
“當兵,保家衛國、建設祖國,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光榮。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我的孫子、重孫子,也一樣要建設國家、報效國家。”云發布儀式現場,董成森通過網絡連線這樣說道。
“媽媽,武漢發生了疫情,我今年過年回不了家了,你們放心,我會好好保護自己。”2020年春節前夕,萊西市姜山鎮叢家寄馬埠村陳娜、丁顯松夫婦接到一通匆匆掛斷的電話,電話那頭,正是他們的兒子丁心皓。
2020年春節,三年沒回家的丁心皓原本打算回家看望父母,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身為駐武漢部隊醫務工作者的他毅然請命前往醫院集中治療點工作,擔負起防疫物資管理、營區消毒等任務。陳娜夫婦為了不讓兒子分心,二十多天沒有給兒子打一個電話,把對兒子的牽掛全部轉化為戰“疫”的力量。
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擔當,“擔心是肯定的,但他是一名軍人,國家有難,他責無旁貸必須沖上去,我們為他感到驕傲。”對于兒子的選擇,陳娜這樣說。
孝老愛親塑造文明家庭的精神符號
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好家風凝聚著一個家庭的精神符號,孝老愛親則是家庭文明的重要基石。
時光如果可以丈量的話,會有什么樣的寬度和高度?在市南區云南路街道廣州路社區,張婷、王基樑家庭孝老愛親的故事早已成為鄰里之間的一段佳話。30年如一日,張婷不僅要照顧患病的公婆,還要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為公婆送終以后,看護小叔子更是占據了張婷生活的大部分時間。30年來,張婷沒有一句埋怨,和丈夫王基樑一起支撐著這個家,讓家里的氛圍一直溫馨且和睦。
古稀老人照顧植物人兒媳,市北區興隆路街道興隆路社區管鳳娥被譽為“青島好婆婆”。面對突發腦溢血的兒媳,她花光積蓄不惜欠下外債也要堅持治療,8年多的時間,她不但把兒媳從鬼門關拽了回來,還用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和付出,讓兒媳從植物人狀態恢復到能下地走路并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媽媽真好”是兒媳尹愛蓮對婆婆愛的告白。
投身志愿服務讓文明新風傳下去
近些年來,志愿服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熱心公益,投身志愿服務,成為了許多家庭的生活日常。
儀式現場,古稀之年的臧義好、原林春老兩口身著秧歌服裝,格外顯眼。家住膠州市鋪集鎮鋪上四村的臧義好、原林春夫妻倆是鋪上社區鄰里藝術團團長和副團長,在膠州市,像他們一樣的鄰里藝術團,一共有67個。
臧義好寫得一手好劇本,原林春扭得一身好秧歌,在鄰里藝術團成立之前,他們就經常到鎮上的敬老院等場所義務演出。2003年原林春被診斷為直腸癌,2010年臧義好被診斷為食道癌,好在夫妻二人攜手相伴,給予彼此家庭的溫暖。抗癌成功后,夫妻倆繼續致力于志愿服務。藝術團沒有音響和燈光設備,夫妻倆就自掏腰包,拿出30多萬元退休金購買演出道具,聘請專業老師指導。2018年,夫妻倆報名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志愿者,帶頭參加公益演出100多場,在鄉間的舞臺上,將黨的好政策用老百姓喜歡的方式深植到每一個人的心里,帶動了新農村的文化新氣象。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的好日子也是奮斗出來的。只要我們能跳得動,就會一直跳下去,讓傳統秧歌舞出時代新風采。” 原林春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