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5日訊 “平臺建成后,納入平臺的企業平均產值可以提升30%,交貨周期至少可以縮短15%,而‘小單快反’訂單的交貨周期將從1到2個月的時間縮短至15天以內,相應的人工成本、時間成本也就可以大大減少。”青島兆明針織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尚繼富介紹。

今天上午,青島大學和青島兆明針織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紡織技術研發中心暨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簽約儀式舉行。合作雙方將借助青島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技術水平,把兆明集團作為技術落地的實驗平臺,攜手探索工業互聯網在紡織業的應用場景,填平洼地,補足短板。
紡織業是青島的“母親工業”,曾享有“上青天”的美譽,但受制于傳統行業結構、生產模式的限制,沒有趕上工業互聯網“賦能百業”的首班列車。“紡織業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市場過于分散,產業鏈上下游的產能協同難度極大。我們希望能建設一個適合紡織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青島紡織業工業互聯網‘大合唱’。”尚繼富向記者說道。
兆明集團作為一家集貿易、織布、印染、設計、生產于一體的公司,在探索智能化改造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12年的探索嘗試,兆明集團自主研發了面向紡織行業柔性供應鏈的管理系統,初步實現了從紡織、印染、服裝生產、供應商協同到客戶協同的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統。此次雙方共建的這一平臺初期建設計劃投資5000萬元,將結合兆明集團先期探索經驗,重點研發智慧紡織技術,攻克工業互聯網在紡織行業應用的共性關鍵技術,爭取1年內建成適配紡織行業特點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沒有能力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中小企業在這一平臺“上云”后可以通過云平臺實現計劃和工藝下達、工藝參數在線檢測、產量實時上報、能源數據實時監測、設備運行效率檢測等功能。基于此,車間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可以得到穩步提升,生產工藝將更加優化,在準確計算生產量的同時,還能促進節能減排,響應環保政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實習生 徐鋒)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