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8月21日9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五部分·城市景觀
47
青島觀象臺:仰可觀星辰 俯可定丘壑
自古以來,要在中國版圖上尋得一處觀天象、洞潮夕的“應許之地”,似乎總與青島地區脫不了干系。
■青島觀象臺
《山東區域文化通覽 青島卷》里有載:先秦時的瑯琊臺,就是觀測天文氣象、四時潮汐變化的所在,稱得上中國今知最古老的觀象臺;到元代,青島地區開通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通海運河膠萊運河,則是國人將海洋潮汐規律應用于海洋工程的偉大創造;而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青島觀象臺的設立與天文氣象、海洋觀測應用研究,則是青島成為中國現代海洋科學發祥地的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標志之一。
1898年,與德國人一同入侵這座城市的,還有西方現代天文氣象學先進的“器測”方法。當時的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氣象天文測量所,就是后來在1912年正式落成的青島觀象臺新臺的前身。由此這座青島著名的小山被命名為觀象山,位于山頂、7層、21.6米高的觀象臺,成就了青島十大景觀之一——“穹臺窺象”。沿蜿蜒的山徑登頂,老城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風貌盡收眼底,而“穹臺”果然引無數天文愛好者前來“窺象”,歷近百年不衰。
在青島觀象臺的歷史上,數位中國天文與海洋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蔣丙然,作為中國主權下青島觀象臺第一任臺長,在20世紀30年代還兼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中國氣象學會副會長、會長,是我國近代天文地震、地磁和海洋觀測研究事業的重要開拓者;高平子,氣象、天文學家,1926年在觀象臺工作的他作為中國代表參加第一屆萬國經度測量,開中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之先河,青島觀象臺也因此在觀象山上刻下了“萬國經度測量紀念碑”的碑注;而此時竺可楨也在青島觀象臺出任氣象地震科科長。
1924年中國氣象學會建在青島,青島觀象臺成為中國現代天文與海洋氣象事業的中心基地,在這里成就了太多天文與海洋氣象之最——它開創了現代太陽黑子的觀測和研究;在它的西面山巔建成中國第一座直徑7.8米的圓頂大型天文觀測室,引進了我國第一架口徑32厘米的天體照相儀;從這里率先廢除了落球報時法,采用電音報時,成為迄今全國各地廣播電視臺播報北京時間的方法之始……
1928年,海洋學家兼戲劇家宋春舫的到來,使青島觀象臺成為中國現代海洋科學的第一個綜合研究機構。正是他與蔣丙然一起創建了青島觀象臺海洋科,擔任科長的宋春舫,從國外采購大量海洋儀器和參考書籍,吸收培養朱祖佑等年輕的海洋科學人才,開展青島港潮汐觀測和預報業務,在他的導引下,中國第一本海洋科學期刊《海洋半年刊》,在青島觀象臺誕生。青島觀象臺成為中國第一個海洋氣象觀測臺所在地。
正是由于這座作為我國最早現代科研機構之一的觀象臺的存在,為青島“穹臺窺象”的城市地標景觀再添科界新景。在青島觀象山的山頂,還有一座有門無窗、鐵門常鎖的神秘小屋,由花崗石和鐵護欄雙重圍護,這座未加標注的神秘小石屋,就是科學界鼎鼎大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所在。在2020年,對世界之巔珠峰高度的新一輪測量讓它重回大眾好奇的視線。
為什么會將中國境內所有海拔的起算點設置在此處?首因還是青島觀象臺:從1900年開始,位于青島觀象山頂的這座觀象臺就開啟了驗潮工作,并于1904年正式建成驗潮站,不間斷的大量累積的驗潮資料,加上青島觀象臺關于天文、氣象、海洋的大量科學研究,再加之觀象山穩定的地質條件等等綜合因素,終于在1956年,國家高程控制的起算點——水準原點,正式設于青島觀象山山頂。它讓青島觀象臺以及它所在的觀象山,真正成為仰可觀星辰、俯可定丘壑的殊勝之地。
如今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仍常年進行太陽活動區白光精細結構以及特殊天象的觀測與研究,同時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更加密集地開展天文科普公共教育活動,在去年國產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公映后,這里再度成為全國天文愛好者朝拜的網紅勝地。當自然與歷史,科技與人文在這里交匯,位于79米觀象山山頂的青島觀象臺就是青島在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地理坐標的見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王 雷/圖)
48
信號山:三面郁蔥環碧海 一山高下盡紅樓
青島老城區的山坐擁地利,俯瞰山海水云間是等閑事。然而信號山的獨特在于,它不僅能俯瞰,還是老城區視覺的高點。晴天雨天,山頂紅色的蘑菇樓都是鮮明的地標。自1898年德占時期開始,信號山就從民間的“大石頭山”變成了發送船舶進出信號的重要制高點。這座小山在歷史上每一次更名,與青島每一次易主相對應,而信號山的功能從“信號臺”到公園景點的職能轉換,也印刻了歷史的轉折。對于青島人來說,信號山是歷史屬性的,也是地理屬性的,還是功能屬性的。它的存在,就是一個絕對的信號。
■信號山頂紅色的蘑菇樓。
位于龍山路上的信號山海拔98米,面積6.3公頃,在老城區里它地勢高聳、山石峻峭,山頂處三幢紅色蘑菇樓宛如三支熊熊燃燒的火炬,聳立于青松綠樹中格外醒目。信號山原名大石頭山,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不久,在這座山上修建了一座信號導向臺,專為輪船及帆船入港時傳遞信號,用以指揮船舶進出膠州灣。曾著有《青島德式建筑》的攝影家袁賓久考證,“這個山一開始叫‘特魯泊山’,后來叫‘迪特里希山’,這兩個人都是當時侵占青島的德軍將領。”(也有說法稱當時德國人命名此山為齊格納山,“齊格納”是德語里“信號”的意思)。之后,德國人又在該山腳下修建總督官邸(迎賓館),信號山逐漸成為極具軍事意義、地理意義的老城主峰。
根據信號山公園的銘牌介紹,信號山一開始被老百姓稱為“掛旗山”。歷史學者魯海介紹,“這個信號臺發信號不是咱們現在的那種電子信號,而是通過掛旗幟來指揮。”當時在青島游歷的英國人F·帕默在游記《青島(1898—1910)》里記載:“山上的信號有這樣幾種:三角形的頂尖向上表示由北方開來一艘輪船,三角形的頂尖向下表示由南方開來一艘輪船,四角形的旗是表示有一艘帆船,小紅旗表示一艘有固定航期的郵輪。而如果升起一個球形標志,則表示有一艘軍艦要到達……這些信號下面的旗幟則表示船舶的國籍。”這些旗語成為當時青島一景,吸引了不少游人觀看,如今信號旗在青島已經被先進的導航技術取代,而信號山公園長廊懸掛的就是當前仍在世界部分港口使用的各種信號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借機侵占青島后,將信號山更名為“神尾山”,神尾的真正身份是日本“青島攻城軍司令長官”、第十八師團長神尾光臣。到了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此山被正式定名為“信號山”。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山下已陸續形成了龍江路、龍山路、龍口路、龍華路、伏龍路這五條民居聚居街,信號山也由此被稱為“五龍山”。1931年,著名文人、紅學家俞平伯來青島游覽,特意創作了一首《青島信號山》:
故人邀我作東游,喜得年時及早秋。
三面郁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
沙溫浪軟飄情侶,燭暗弦低含舞儔。
此夕憑虛君不見,萬千燈火占齊州。
這首七律筆力雄健,鋪陳得當,頷聯高度概括了信號山俯瞰青島前海一線的風景,“郁蔥”“碧海”“紅樓”濃縮了青島獨有的景觀,頸聯則描摹了情侶戲海、舞伴翩翩的生活情境。俞平伯對此詩頗為看重,在后輩回憶錄里,曾提及俞平伯三十多年后題寫《青島信號山》贈送文友的往事,也可見信號山的景致給俞平伯留下的印象深刻。
從現存照片來看,德占時期的信號山主體建筑“信號臺”其實是一座二層的小樓,外墻用石頭砌成,造型有些像碉堡。而現在信號山的標志性建筑,是三個紅色的蘑菇形狀建筑。廈門大學博士、著有《濱海型城市青島旅游業的演進》一書的高玉玲教授介紹,上世紀80年代,青島市政府決定開辟信號山等十個山頭公園,并修建起如今標志性的三個紅色蘑菇球。“這三個紅球建筑象征三把火炬,也是傳遞信號的意思。”這三個紅色蘑菇建筑大小不一,兩側略小的兩座為微波通訊樓和海上監督樓,最高的一座為旋轉觀景樓,設有旋轉觀景音樂茶座,游客可以進入俯瞰城市美景,20分鐘旋轉一圈。
如今的信號山,周圍聚攏著老城區最具特色的地標,包括迎賓館(總督官邸)、江蘇路教堂(總督教堂)、青醫附院(總督府野戰醫院)、“老市府”(膠澳總督府)等標志性建筑,更有多位名人故居。然而對于市民來說,這座山除了登高瞰海,還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青島有著端午節“采艾挹露”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黎明前,市民們紛紛登山采艾蒿,拉露水(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民間傳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消災祈福。青史風云,山形依舊,信號山無言守護靜謐老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文王 雷/圖)
49
小魚山:山不在高,靈境天成
魚山路和福山路交會,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東南,坐落著海拔60米的小魚山。山不在高,登臨此山,自西向東鋪陳棧橋、小青島、魯迅公園、水族館、匯泉灣、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景區等,前海美景盡收眼底。小魚山主建筑為“覽潮閣”,三層八角高18米,閣內有螺旋式的樓梯,外設護欄平臺,繞閣而行,游人可以飽覽“藍天、碧海、青山、綠樹、紅瓦、黃墻”的老青島風貌。加上青島文化名人故居大多圍繞小魚山分布,可以說小魚山身處青島文脈高地,占盡人文風流。
小魚山身處青島文脈高地,占盡人文風流。
小魚山山頂為一閣攬兩亭結構,閣為覽潮閣,亭一左一右,分別為擁翠亭、碧波亭,取“山巒擁翠,海漾碧波”之意。三處亭閣匾額皆由著名藝術大師吳作人題寫。這座公園面積2.5公頃,綠地面積2.1公頃,綠地率84%,因勢謀景,以景造型,是青島市第一座古典風格的山頭園林公園。連接閣與亭的曲廊上,鑲嵌瓷板釉上彩壁畫《八仙過海》和《蒲松齡宇宙》,讓游客流連、賞玩。整個小魚山的建筑設計突出山海主題,主打“魚”的圖案造型,把自然美、建筑美和藝術美融為一體。松濤海潮應和,秋風冬雪接踵,小魚山匯聚四時之美,更是青島老城美景的最佳觀景臺之一。
小魚山歷史淵源深厚。1892年,清政府在青島建立總兵衙門(今青島市人民會堂),它的東門正對著一座小山,小山因而得名衙門山。1897年,德國入侵者將衙門山上的炮臺拆除,新建了自己的炮臺。《青島文物與名勝保護紀實》里《小魚山公園》一文中寫道:“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時,山上炮臺被毀,堅固的鋼筋水泥地下室及通道至今猶存,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鐵證。”日據時期開鑿魚山路,這條路穿衙門山而過,將山一分為二成了東西兩部分。文史專家魯勇介紹:“因都靠近魚山路,人們便按照方位將兩座山分別叫作東魚山和西魚山,之后西魚山上的建筑越來越多,逐漸消失了,而東魚山被保存了下來。”所以,人們才總說先有了魚山路,后才有小魚山。1934年,由居士王金鈺贊助,在小魚山之巔建造講經閣一處,名曰“湛山精舍”,“其占地約為12畝,上下兩層,為古建筑形式,黑瓦覆頂。遠處遙望,在青島諸多建筑中獨具風格。”1959年,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在青島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專家們提出,魚山環境優美,視野開闊,應建成青島市的風景眺望點,但“湛山精舍”建筑粗簡、風格平俗,與地理環境不協調建議拆除。這一年,湛山精舍被拆除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青島市園林部門重新開發利用這座山頭,將它的名字定為“小魚山公園”。覽潮閣中央地面刻著大大的“1984”,標明小魚山公園的建筑年份。
小魚山之美,近觀一閣攬兩亭,遠眺老城山海景觀;而小魚山之賞,分為山上、山下兩部分。小魚山山下,匯聚了青島史上一大批文化名人故居,因而形成了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街區由環繞小魚山的福山路、魚山路、大學路和萊陽路四條街道及其周邊小巷構成,再加上黃縣路、大學路等街道上的老樓老院組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人文名流、科學巨子在此寓居,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1923年康有為來到青島,次年買下福山支路5號,成為寓居小魚山街區的第一位文化名人。同年,私立青島大學在小魚山西北側(在今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成立,1930年改建為國立青島大學,1931年9月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為青島現代城市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尤其著名教育家楊振聲擔任校長期間,他廣邀名家任教,小魚山下一時名人薈萃,星光閃耀,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童第周等專家學者都陸續來到青島,也讓這座山成為青島文脈的制高點。
2012年6月,“小魚山文化名人街”當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也是繼八大關之后,青島第二條獲此殊榮的街區。在小魚山下,分布著文化名人故居3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歷史建筑占區內建筑總數的62%。從山上到山下,從近觀到遠眺,小魚山在老城區占盡風流,堪稱天海靈境,人文淵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文 王 雷/圖)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