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8日訊 日前,2020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揭曉,中國海洋大學共有2項成果榮登榜單。其中一項成果首次基于大數據分析,發現極地海域蘊藏著大量獨有的物種資源、基因資源和代謝途徑,另一項成果為理解后生動物生活史進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
中國海洋大學連續7年有研究成果入選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彰顯了學校在中國海洋與湖沼相關研究領域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中國海洋大學入選項目分別為海洋生命學院張玉忠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微生物獨特生命特征、極端環境適應與生態效應獲重要進展”和王師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幼蟲起源進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張玉忠教授研究團隊首次基于大數據分析,發現極地海域蘊藏著大量獨有的物種資源、基因資源和代謝途徑,是一個未被開發的物種與基因銀行,為國家極地戰略提供重要依據。利用納米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從納米尺度系統揭示了藍藻光合作用類囊體膜超分子結構及其對高光強、缺鐵等極端環境的適應機制,為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發現海洋微生物食物環中細菌與細菌之間新型捕食-被捕食相互作用、富營養菌與寡營養菌互作共存及其驅動有機質循環的過程與機制。發現和鑒定了系列新型海洋微生物酶。
海洋幼蟲的進化起源方式是困擾動物學家近百年的科學難題,被認為是動物宏觀進化領域的主要謎題之一。王師教授團隊通過創新應用轉錄組年齡指數分析法,發現幼蟲階段(相比成體)在整個生活史中呈現更為“年輕”的表達譜特征,并證實在后生動物類群中普遍存在,提出了海洋幼蟲為單次插入起源的新學說,否定了目前國際上主流假說模型。該成果為理解后生動物生活史進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海洋動物的發育進化、多樣性產生和環境適應等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已引起國際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活動自2013年起每年評選一次,至今已經連續舉辦8屆,該活動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經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投票選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實習編輯:張琳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