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9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團隊基于長期連續潛標觀測,系列研究揭示了太平洋赤道中層流的季節內、季節和年際變異規律和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提高了對中層流結構、變異以及與氣候變化聯系的認知。
在季節內時間尺度上,科研團隊發現中層流季節內變異不僅與羅斯貝短波密切相關,而且其能量傳播路徑和南北向分布會顯著受到西太平洋南側傾斜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岸線影響。研究發現,中層流季節內變異的動能可以向平均緯向流提供能量,這為赤道中層流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種解釋可能。
在季節和年際時間尺度上,科研團隊發現位于600米以深赤道中層流的下層分支LEIC和新幾內亞沿岸潛流的中層部分NGCUC-I都具有顯著的季節和年際變異,且受到羅斯貝長波的調制,但其長波的來源不同。通過數值實驗,團隊研究發現南側的巴新岸線增強了西太平洋中層流的季節變異和與南方濤動(ENSO)相關的年際變異強度。
長期以來,受觀測數據的限制,海洋學界對太平洋三維環流的認知主要聚焦在表層和次表層環流上,但赤道中層流對一千米左右物質能量的再分配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發現了赤道中層流的多時間尺度變異規律,結合模型結果揭示了對應的動力機制,建立起赤道中層流與上層海洋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不同聯系機制,提高了西太平洋中層流結構、變異機理的認識,對于相應氣候變化的研究、科學認識和預測具有重要意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