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這幾天,“年終獎”又成為網絡上的熱詞。尤其是,有的企業發年終獎“發”出了“輿情”來。
第一件事發生于遼寧鞍山。近日,一段“火鍋店洗碗阿姨憑借滾可樂罐技術贏得40萬大獎”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老板把不同的錢按照從少到多的次序擺在桌子上,讓員工拿可樂罐滾,在桌子的盡頭是一堆厚厚的人民幣,共40萬元。一位阿姨所滾的可樂罐慢慢悠悠,最終在40萬處停了下來,然后她興高采烈地舉起了40萬元。
視頻迅速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羨慕嫉妒恨”,也對“別人家的老板”充滿渴盼之情。然而,事件很快“反轉”,據當地媒體報道,火鍋店工作人員表示,視頻中發放年終獎只是火鍋店搞的一個游戲,40萬元并沒有真給。真實的情況是,員工用可樂罐在桌子上滾,滾到5元、10元區時,老板就給員工發50元獎勵。可樂滾到20元、50元區時,給100元獎勵。大額區域的錢不是真獎給員工,但會給一些獎勵。于是,感覺上當受騙的網友對火鍋店群起而攻之,甚至上升到了“是否違約”的層面。
筆者以為,從法律層面來講的話,如果老板跟員工事先約好,即便滾到大額區域也如實兌現,那么老板最終反悔可視為違約。如果事先并未約好,只是簡單玩一個游戲,或拍一個視頻,那也就只是一個游戲而已,不用太過當真。當然,“不明真相”的網友確實感覺被忽悠了,這樣的視頻有騙流量之嫌。但也要看到,視頻在騙取流量的同時,也會受到流量的反噬。比如,如今網絡就充滿了“ 玩不起別玩”“連事先說好的都不算數 ,還指望他用什么好材料”之類聲音。輿論的懲罰已足夠讓火鍋店老板長記性了。
第二件事發生于浙江杭州。某公司員工小王向輿論“求助”,他說,公司老板承諾,假如年會獲得一等獎,公司將幫忙“清空購物車”,結果他中了一等獎,但因為購物車里放的是一套房,老板就拒絕幫忙“清空”。小王認為公司“有失信譽”。老板則表示小王這樣有點“過分”,這是讓“全公司給他買單”。
如果不是媒體報道,這很容易讓人以為只是個“段子”。部分網友“看熱鬧不嫌事大”,堅持讓老板“說到做到”。也有人認為是小王不講規則,為什么不在購物車里“放一架飛機”呢?那樣連老板也要給他打工了。
雖然規則有漏洞,界限很模糊,但“合理”而非“惡意”利用規則,是一個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應該說,這位老板做得還不錯,最終給小王付了房子的定金,輿論對此還是能接受的。即便小王再怎么“較真”,恐怕也很難獲得輿論支持。
這兩件關于年終獎的事件,都始于“游戲”而終于“爭議”。對此,或許很難達成統一意見。但還是應該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斤兩是不言自明的。類似的“游戲”,笑笑也就散了吧。而笑容里百般滋味,只能自己體會了。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