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張書成原本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工,因為2013年起在天涯論壇記錄每天務工的點點滴滴和所思所想,意外“走紅”。成為“網紅”后,原來的日子仍要繼續,張書成還是每天在建筑工地操持著他的木工工具。不過隨著小視頻的興起,他記錄生活的方式從泡論壇轉為用鏡頭發聲。今年,為響應就地過年的倡議,他和妻子決定不回老家德州。在他看來,利用難得的閑暇時間拍拍自己喜歡的小視頻,記錄留青過年的日子,具有別樣意義,也是一種幸福。

張書成夫婦貼春聯在青島過年。
“網紅”不易
每天工地待滿10小時
2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張書成位于城陽的家。租住的房子雖然沒開通暖氣,但是廚房、衛生間、臥室、客廳被他勤快的妻子收拾得干凈整潔。因為是和工友合租,所以租金不算太貴,每月1000元就夠了,這樣的性價比讓張書成覺得挺滿意。
采訪中,張書成告訴記者,2004年自己打定主意到外面闖闖,走出老家德州寧津縣,在輾轉廣東、遼寧等地后,在2009年選擇落腳青島,一干就是11年多,并打算繼續留在這里,不僅僅是因為這里離老家德州近,還因為“這是一個富有經濟活力的城市,在這能掙著錢,這里的人也比較實在,不怎么排外。”
雖然已經是“網紅”,但張書成不改農民工的樸質真誠,每天的工作也依然是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依靠朋友介紹、勞務市場蹲點,張書成的收入比較穩定,但工作也比較辛苦?!懊刻觳畈欢嘁诠さ卮?0個小時,早晨6點到工地工作,11點下班,下午1點到6點繼續干?!泵咳毡疾ㄓ诠さ兀芰啃枨蟠?,生性節儉的張書成在飲食上卻并未“優待”自己,早晨兩三元買點油條、餅,中午10元左右買點菜和饅頭,晚上回家吃妻子做的家常便飯,就是一日三餐。
轉戰“快手”
追趕互聯網+新風尚
張書成正式“觸網”的時間大約要追溯到8年前。他把每天的工作拍下照片,配上文字發布在天涯論壇,性格各異的工友、每日所見所得在他的筆下鮮活生動,漸漸地,他的帖子里來了越來越多慕名回復的人,人氣旺了。
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張書成并未滿足于論壇“蓋樓”,每天手機不離手的他也見證著“互聯網+”過程中一個個風口的更迭。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記錄生活?當小視頻APP興起后,張書成在“快手”上找到了一席之地,他希望通過小視頻讓粉絲感受生活正能量。
“其實我拍的小視頻都比較簡單?!秉c開張書成的快手號,最多的內容是每天干了哪些工作、掙了多少錢,雖然有一定的雷同性,但是背景音樂、字幕一個都不少,粉絲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還能體會到生活最本原的滋味。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年來,不舍得在吃穿上多花錢的張書成卻買來電腦、數碼相機、智能手機,辦理上網套餐,盡管妻子有時候會提醒他節約一些,但卻是他的最忠實粉絲,每次張書成發了小視頻,妻子總要先睹為快。
留青過年
兩份禮物讓他感動
采訪張書成時,記者送上了青島晚報為留青過年人員準備的福袋。接過這份心意滿滿的禮物,張書成和妻子開心又感動,連聲感謝,并且立刻拿起福字、窗花,在家里的門上、窗上不停地比量,看看貼到哪里看起來最喜慶。
在張書成的床邊,還擺放著一份他剛剛收到的禮物,那是他的兒子網購后剛郵寄來的?!八牢蚁矚g喝菠蘿啤酒,就一下子買了兩箱。我也喜歡喝咖啡,他也給我買了一大袋,這下可夠我喝一段時間了。” 張書成的兒子知道,如果自己不給父親買這些東西,張書成是不舍得買的。惦記著媽媽的頸椎不太好,孝順的兒子在禮物清單里特意加了一臺頸椎按摩儀。擺弄著兒子寄來的新年禮物,兩口子眼神里是抑制不住的欣慰和幸福。
聊起兒子,張書成的語氣中透出自豪。他說兒子目前在老家縣重點高中教語文,已經工作四年了。一家三口雖然平時分居兩地,但是經常通過微信聯系。每次聊天,兒子的結束語總是繞不開“注意身體”“不要太辛苦”“多休息”。

張書成與在老家的母親視頻通話。
新年愿望
父母健康自己多掙錢
張書成是個細致人,抽屜里放著一本小賬本,一筆筆收入、支出記得清清楚楚。去年回老家過年,疫情發生后,他在家“蟄伏”了許久,直到3月才回到青島。盡管工作的時間短,但是工價倒是漲了,臨近年終一算賬,兩口子總收入大約10多萬,比2019年還高,這是他2020年最開心的事之一。
“我希望新一年父母身體都健健康康的,我能有時間多陪陪他們。”說起新年愿望談及父母,張書成惦記起在老家的父母,用微信視頻通話功能聯系到了自己的媽媽,受張書成的影響,78歲的父親、77歲的母親都會玩微信。聊了幾句家常后,久未見到大兒子的老人在鏡頭那邊抹起了眼淚,但不忘叮囑他安心留在青島過年,別給政府添麻煩,做好防護。
今年,張書成家還有一件大喜事——兒子即將結婚,房子已經買好了。眼看著兒子成家立業,作為父母,張書成兩口子心里自然是說不出的高興。不過與此同時,他也感覺到有些許壓力,“要準備彩禮錢、籌辦結婚,也不是個小數啊,不能光靠兒子的工資,成家以后花錢的地方還多呢?!彼?,他今年還得鉚足力氣,擼起袖子加油干,再多掙點錢。(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文 徐常青/圖)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