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有青有愛。日前,參與青島晚報“溫馨微信家書”公益征集活動的獲獎晚報小記者,在青島日報社統一領取了由熱心單位提供的多種獎品,晚報記者與青島市陶藝協會秘書長、拙樸陶藝文化有限公司經理仝莎莎共同為小記者頒獎。小記者還變身小主播,在觀海新聞演播室為遠方親人隔空送新春祝福。

頒獎嘉賓仝莎莎與獲獎小記者合影。
初次錄制緊張又激動
“小記者們手握獎品,個個神采奕奕,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錄制開始了,雖然我已提前準備好祝福語,但還是有些緊張。在記者和攝像老師們的鼓勵下,在一遍遍的錄制中,我調整著呼吸,慢慢進入錄制狀態。耶!錄制成功了!”青大實驗中學的余政桓為煙臺的姥姥送上了新春祝福。
“第一次參加錄制,不少小記者都有些緊張。在張老師暖心的指導下,我們慢慢放松心情,有秩序地登臺錄制。雖然前一秒,我們還在擔心,自己的狀態不夠好,但下一秒送祝福的熱情,會讓我們瞬間進入狀態。我們用情用心地向遠方的親人訴說著情感,表達對他們的祝福和思念。”香港路小學的周敬雅希望大家攜手,共同戰勝疫情!
“我提著沉甸甸的獎品,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我們上臺,短短三五句話,真切地訴說對遠方家人的思念和祝愿。面對鏡頭,我有些緊張,馬上說到結尾時,突然卡殼了。在幾位錄制老師的鼓勵下,又熟練說了一遍。最后,我們齊聲祝福大家,一起過個平安青島年!”臺東六路小學的劉芳菲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給家長們展示獎品,把一幅康熙御筆的紅底金福年歷掛在墻上,感覺家里的年味更濃了。
云倡議溫暖且有意義
“在這美好的日子里,我們參加了有意義的活動,還獲得了精美的獎品。小記者們依次上臺給遠方的親人拜年,最后大家一起給觀眾們拜年。”青島第二實驗初級中學的劉彥凱興奮地說,這次活動鍛煉了小記者們的登臺膽量,以少年兒童的身份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祝福和思念,也給留青過年的人們帶來了溫暖和幸福。
“今天我們來到觀海演播室參加錄制活動,響應國家號召就地過年,這是我們對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讓大家共同度過一個平安而有意義的春節。”金門路小學的劉育彤表示,雖然很多人未能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但是依然可以在云端祝福親人們幸福安康,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早日結束。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美和傳承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增強了我的文化自信,收獲滿滿。”青大附中的夏資舜在錄制鏡頭前侃侃而談,表達流暢。
“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們可以向遠在家鄉的親人們送祝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當輪到我發言的時候,心里十分激動,手不自覺地抖了起來。我舉起話筒,對遠方的爺爺奶奶說,‘親愛的爺爺奶奶,您們過得還好嗎?因為疫情原因,我無法回長春,祝您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嶗山區育才學校的陳家鼎相信,爺爺奶奶看到這個視頻會深感欣慰。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首席記者 張譯心 攝制 陳通 金璐 黃光麗)
晚報小記者走進觀海新聞演播室送祝福。
有獎征集邀你參與
嶗山區文物管理和保護修復中心牽頭,拙樸軒藝術美學館、若七珠寶文化藝術博物館、天工龍泉青瓷博物館等嶗山區知名博物館,為本次活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獎品。青島銀行提供了精美的新春福字年歷卷軸等“福袋”獎品,青島飲料集團提供了新口味暢銷飲料。
晚報發起征集的“溫馨微信家書”形式多樣。面向全體留青過年市民的1分鐘以內 “創意過年微視頻”征集進行中!原汁原味還原節日氛圍,無需額外配樂,家鄉話也可以說起來。通過晚報全媒體平臺的展示,說不定,下一個島城新春網紅就是你!
參與“溫馨微信家書”和“創意過年微視頻”公益有獎征集有兩種方式:一是發送到郵箱wanbaohudong@163.com,郵件標題統一為家書(或)過年微視頻+作品名稱+作者姓名 (或網名)+手機號+微信號;二是掃描二維碼入群發送。以上信息請準確填寫,便于及時接到獲獎通知。
“原年人”集合 “鴻雁”傳萬里
一封封溫馨家書里,有媽媽的“家鄉味道”,也有兒女的“奮斗約定”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晚報發起的“溫馨微信家書”公益有獎征集活動也進入了倒計時,最近兩天,又有許多飽含深情厚誼的家書匯集而來,其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原年人”(注:今年春節原地過年的人群)。無論是走溫情路線的“打工人”,還是滿滿文藝范兒的大四畢業生,“原年人”特殊時光里的節日家書,填上溫暖的底色,透著濃濃的年味,走心又治愈。
用“舌尖上的味道”傳遞思念
“媽媽,今年回不了家了,原本我連哪天去市場給你買大蝦都計劃好了??”32歲的劉晶是山西芮城人,如今和丈夫一起在青島打拼。小兩口原本計劃農歷臘月二十七從青島出發,但為了配合防疫工作,他們像許多“打工人”一樣變成了“原年人”。“媽,特別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每個季節都會寄來我最喜歡吃的家鄉特產。”從芮城寄到青島,不僅是家鄉“舌尖上的味道”,還寄托著濃濃的母愛。“以后就讓我們來孝順你,今年你也退休了,不要再為我們操勞了,兒女自有兒女福。”在家書的最后,劉晶和媽媽約定,等自己明年搬家時,媽媽一定要來青島看看。
吉林姑娘任春紅今年過年也留在了青島,“爸媽,視頻里看你們白發幾乎覆蓋了黑發,女兒真的好心疼,只希望你們老得再慢一點,時間再慢一點??”去年6月,任春紅懷著對大海的向往來到青島,在德佑一家門店做房產經紀人。她在家書里向爸媽表達了奮斗的決心,“只嘆女兒成長的腳步趕不上你們變老的步伐,所以在新的一年里女兒要更加努力。”
記錄“異鄉未異客”的溫暖
“本是歸途,卻被疫情阻隔在了異鄉。”大四學生于潤澤是遼寧阜新人,在家書中,他用細膩的文筆描繪了身在異鄉過年的感受,“走過街鄉,總想把故鄉的景觀安置在四處,回過神來一切又重歸現實。慶幸有一處靜地讓我安身,雖分離,心卻時刻相親。只是,若有一處空地能安放我的惦念,那該多么圓滿。”于潤澤說,摯友讓他在異鄉體會到家的溫暖,不再一人度過春節,“一封家書,只求親人放心,雖為異鄉,但未異客,雖未異客,仍戀故鄉。”(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董真 實習生 欒丕煒)
責任編輯:孫麗榮